听懂会说,彝家娃对学习有自信了 ——凉山“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一周年纪实
四川新闻网凉山6月2日讯(凉山日报全媒体 张崇宁) “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是凉山州落实国务院扶贫办、国家教育部关于“推普脱贫”的重大决策部署。一个民族崛起、地区复兴的“凉山梦”,如春竹拔节生长,如春潮磅礴漫卷。 “会说普通话了,我最帅!”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冷文浩 摄 5月27日,是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启动一周年节点。一年来,作为“学前学会普通话·助力脱贫攻坚”的首提地和启动地,凉山从破题到实践,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一笔一画,着力将“学前学会普通话”从不甚理解描绘成现实答卷,描摹出“学前学会普通话·助力脱贫攻坚”的美好前景,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方言区)提供“听得懂学得进跟得上”探索出提升学习质量的新路径。 听不懂普通话,不敢接触、害怕交流,处于一种无奈的尴尬 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境内有彝、汉、藏、回等14个世居民族,总人口521.3万,其中彝族人口275.7万、占52.89%。受自然、社会、历史等因素制约,凉山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特别是教育事业发展滞后,少数民族聚居区群众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6年,彝族群众习惯使用彝语交流,相当一部分彝族青壮年听不懂汉语,全州50余万名学前儿童中,有相当一部分不会说普通话,教育已成为凉山脱贫攻坚“短板中的短板”。 凉山幅员面积6.04万平方公里,沟壑纵横,河谷深切。州内的圣乍、义诺、所地等三大方言区的大部分语意都能相通,但由于历史上长期的地域隔绝和缺失相互间的交往与交流,部分语词的语意和发音有所差异,特别是发音上的声调变化较大,所以给方言区族人交流造成一定的困难。就如彝谚所说:不在一个地方住,说话不可能会一样;不坐一个方向,行动不可能会一致! 很多在家里说彝语的小孩,进了学校就变成了“会说话的哑巴”,老师听不懂学生说的,学生也听不懂老师讲的,慢慢产生厌学情绪,逃避学习,远离学校。外边打工又听不懂汉话,又无技能培训,甚至买车票都不会,不敢接触、害怕交流,处于一种无奈的尴尬。 凉山州17县市中,有11个县为深度贫困县。截至2018年底,全州尚有31.6万人未脱贫。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大凉山腹地视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对凉山寄予厚望”。 凉山州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凉山重要指示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将总书记对凉山工作的重要指示细化为45项工作任务,把总书记“比大凉山还宽厚的爱”传递到千家万户,万众一心打好脱贫攻坚战,全力推进全面小康建设。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民族共同语的普及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 如果大凉山更多孩子连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都说不好,又怎能与外界进行正常的交流与沟通呢? “知识改变命运”从来不是一句空谈,想要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先要打通语言关,学前学会普通话就是接受教育的最基础。 “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是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以及省委、省政府结合凉山实际,贯彻落实国家扶贫政策,强化帮扶措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助推凉山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的重要举措,是对“一村一幼”的进一步规范、提高和拓展,同时还承载着为国家在民族地区推广“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探索路径的试点任务,对凉山的脱贫攻坚、转型跨越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2018年5月27日,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昭觉县四开乡洒瓦洛且博村幼教点举行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启动仪式,正式拉开了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工作的序幕。 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计划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分阶段在全州范围内实施,实现具有正常学习能力的3—7岁学龄前儿童(不含已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在接受义务教育前能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沟通交流,形成国家通用语言思维习惯,达到幼儿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的目标,在全州初步形成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氛围,村级幼教点幼教辅导员和幼儿园教师培训体系逐步完善,保教质量稳步提升。 凉山州是中国最后消除奴隶制的地区。20世纪50年代,凉山州还处于奴隶制、农奴制和封建制并存的阶段,并相当完整地保持着该区域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样式和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 自行动启动以来,凉山“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得到了中央与省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胡春华先后到凉山调研指导“学前学会普通话”工作,并作出重要指示。 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永富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多次亲临凉山,亲自研究部署、亲自协调推动学前学普行动。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多次赴凉山调研指导学前学普工作。 省委书记彭清华、省长尹力、省委副书记邓小刚、省委常委曲木史哈每到凉山,都要过问“学前学会普通话”工作。省政府副秘书长、扶贫开发局局长、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协调领导小组组长降初、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定期召开会议,全面安排部署。在国家和省大力支持下,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得以扎实有效推进。 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委托中国扶贫基金会、广东佛山市筹集项目运行资金,为行动提供资金保障。省委、省政府将凉山“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纳入省综合帮扶凉山的重要事项。 州委、州政府落实主体责任,各县(市)党委政府认真组织实施,扎实推动行动各项工作,健全了"国家支持、省监督指导、州统筹实施、县(市)抓落实"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行动有力推进。 凉山之所以能迅速推广,提出措施,关键在于凉山州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在全国民族地区率先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在实践中,凉山州及各县市牢记使命、系统谋划、科学部署,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探索路径试点任务的新路子,为“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在全国民族地区推广、在凉山州全覆盖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实施以来,广大群众热烈拥护、广泛赞誉,送子入学意识逐渐增强,主动送幼儿到幼教点学习的积极性高涨,真正实现了从“被动学”到“主动学”转变。 凉山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中,针对本地特殊情况针对部分群众特殊致贫原因,凉山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明确提出要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有序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项目试点,增加了移风易俗等内容,把“看得见”的贫困与“看不见”的贫困一起抓,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全州形成“砸锅卖铁办教育”风气。几年下来,凉山面貌大变样。在凉山,学校已成为现代文化和文明新风的倡导者和引领者。通过培养年轻一代,扶贫扶智扶志,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成为人们的共识。 过去只会“阿姆拉”,现在会说“老师再见”啦 当下,凉山脱贫攻坚正处于创造新历史的关键环节,在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战略布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州委州政府奋力推动下,全州11个深贫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扎实推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覆盖面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学习效果不断显现。 2018年,四川省出台的《关于精准施策综合帮扶凉山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有序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项目试点。 “我学会普通话了!”雷波县马处哈三峡新村幼儿园快乐的学习普通话。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冷文浩 摄 全州辖17个县(市)、542个乡镇、3737个建制村,现有村级幼教点3117个,覆盖建制村2995个。有18.52万人在入园(点)前基本不会普通话,有22.17万人基本不会普通话,占未入园(点)学前儿童总数的96.3%。 行动启动实施一年以来,凉山紧紧围绕学前儿童“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目标,全州共开办村级幼教点3117个,覆盖建制村2995个。按照实施步骤,“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先行试点阶段,覆盖11个深度贫困县以及非贫困县民族乡镇的2724个村级幼教点,惠及学前儿童11.28万人;第二阶段为全面推广阶段,将于2019年9月在全州所有幼儿园、幼教点全面推广,预计增加12万人,实现学前儿童全覆盖。按照行动实施方案,三年将累计覆盖幼儿约50万人。 “你叫什么名字?”“我叫陈小军。”“上午来教室要给老师怎么说?”“早上好。”“下午放学回家呢?”“老师再见!” 3月29日上午,雷波县马处哈三峡新村幼儿园,3岁的小班幼儿陈小军在辅导员阿苏的引导下,现场展示了他流畅的普通话,虽然有些腼腆,但从话语中丝毫听不出这是一个在5个月前只会说“阿姆拉”(彝语:妈妈来了),一句汉语普通话都不会说的彝族孩子。 “目前凉山州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对大山里的孩子来说是一个福音,更是一项惠民政策,是一项意义深远的事。”德昌县金沙傈僳族乡中心完全小学张明东深有感触地说。黄竹村的幼教点是一个特殊的小“家”。这个由9名彝族幼儿、14名傈僳族幼儿和两名辅导员组成的特殊小“家”,是由两个不同的语言环境下成长的幼儿组成,对于这么一个混龄又混语言的小“家”来说,语言沟通是成为这个小“家”和谐相处的重大障碍了。 经过指导和培训,乡村辅导员也在实践经验中不断成长,每个小朋友都在这小“家”里不断进步,从刚刚开始听不懂,到开口说普通话。就这样,一天天,这些孩子都能用普通话跟同伴,跟老师交流日常用语。今后,德昌县的目标是让所有傈僳族乡里的幼儿都能做到,听懂普通话,敢说普通话,会说普通话,会用普通话。 美姑县充分整合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校舍、村支部活动室、彝家新寨民俗活动场等富余公共资源,在经过改造达到安全规范后,设立开办幼儿教学点。结合广东佛山建立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争取佛山从资金支持方面精准发力,协助全县实施好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截至2018年10月,全县“一村一幼“在园学前儿童10574人。为营造“全民学普”氛围,县委要求,在公务活动中,一律使用普通话交流,发挥好带头示范作用。 通过测试,木里县18个乡镇、共94个幼教点的大部分藏、彝、蒙古等学前儿童都够能听懂、会说、敢说、普通话这一目标。 让学前儿童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 在推进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工作实践中,凉山州健全了“国家支持、省监督指导、州统筹实施、县(市)抓落实”的工作运行机制,总结积累了“党政重视、统筹资源、因地制宜、技术保障”主要工作经验,创造性提出“1246”工作思路,取得了“幼教点管理更加规范、辅导员能力稳步提升、学前儿童普通话效果初显、学普社会氛围更加浓厚”阶段性成效。使“学前学普”方向愈清、目标渐明、步伐越稳,为全国民族地区提供可复制推广的凉山方案。 2018年5月,在国务院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引入了在国内具有丰富学前教育研究、语言教学经验和优势的技术保障单位——北京华言公司和北京三好公司负责技术支持,为行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保障,切实保证了学前儿童学习普通话的效果,确保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累计培训辅导员1.7万余人次,其中,两家技术保障单位培训1.3万余人次。截至5月上旬,两家技术保障单位共组建170余人的督导、驻点队伍,开展督导巡查7500余人次,专家巡点近100人次,几乎走遍所有乡镇和幼教点。 一年来,凉山把“学前学会普通话”新理念融入到推进的全过程,围绕“学会普通话,养成好习惯,懂得感恩情”目标,创新“遵循规律、创新模式、多方联动、分类实施、落实责任、阳光透明”管理机制,创造性的提出“1246”工作思路,即锁定“让学前儿童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这一目标;坚持目标和问题两个导向;建立沟通、督查、评估、考核四项工作机制;抓好完善设施设备、加强师资培训、加大宣传动员、规范工作管理、加强督查考核、做好效果比对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切实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全面深入开展。 一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北师大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江油幼儿师范学院、成都红星幼儿园、成都航天幼儿园等国家、省级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单位组织骨干力量积极投身于凉山“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中。 一年来,中国电信、中植集团、君康人寿等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激发积极参与捐资助学活动的热情,加大对教育扶贫支持力度,形成更大社会攻坚合力。 一年来,对口帮扶凉山的“东西协作”、省内各帮扶地区,甚至驻扎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第一书记们都肩负责任,加大力度持续支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帮助贫困地区培育人才,努力不让贫困地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一年来,凉山各级各类学校对“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大加赞赏,通过行动的开展,接触到国家、省级顶尖学校和教师,学到了“整体语言”和“浸润式”语言学习理念,开设了互动实操的课堂,从先进的理念到微小的动作设计,都收获满满,对自身素养是一次次提升和培训,更好地学以致用,更多地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