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群众在“扶贫车间”务工 月华镇九银村党支部利用“田园党课”给贫困群众传授香椿苗管理技术。 量体裁衣致富 高高兴兴新生活 在机械轰鸣的中国西部皮鞋城月华鞋面加工车间,余国琼正与另外30余名针车工熟练地加工鞋面,这里是在月华镇设置的就业“扶贫车间”。而此时,余家村三组贫困户刘祥成,也在搬迁后的新家里认真地操练起来。 “我腿脚不方便,不能出门打工,也干不了重活,没想到搬到这里后,中国西部皮鞋城给我家里搬来了一台针车,还培训我加工鞋面,现在在家里就能生产。”搬迁户刘祥成喜滋滋地说道。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为了让搬迁群众在安置点“安居”,在场镇“就业”,大竹县委、县政府针对搬迁户不同致贫原因和实际情况,采取“点”镇融合、“点”园融合、“点”业融合三种方式,“量身订制”致富路子,规划就近就地就业,确保迁入群众能够安居乐业。 今年47岁的刘祥成因肢体残疾三级,无法像其他人一样外出打工挣钱。搬迁后,政府根据他的情况,和制鞋公司协商,专门安排一台生产鞋子的“针车”在他家,实现“家里”就业,一个月能挣近2000元。 在大竹县,像刘祥成一样实现“家门口”就业的不再是少数。全县共实施了11个“点”镇融合安置点,有385名易地扶贫搬迁户在当地超市、餐馆、建筑工地等处就业,年均增收1.2万元以上。同时,发挥东柳机电轻纺园、石河建材园、庙坝小微企业创业园等园区的带动作用,通过“送就业到家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为539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 据了解,大竹县制定出台《大竹县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就业创业七条措施》,聚力推动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在计划当年退出的贫困村每村开发12个岗位,其余贫困村每村开发4个岗位,非贫困村每村开发2个岗位,迄今,已为劳动力技能水平较低、生活特别困难的贫困群众开发公益性岗位1036个,并按500元/人•月的标准给予岗位补贴。 脱贫攻坚,产业先行。大竹县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发挥东汉醪糟、玉竹麻业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起“企业+基地+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巩固提升苎麻、香椿、糯稻、白茶等主导产业发展成果,重点培育小龙虾养殖、名优水果种植,以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旅游,带动全县9524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人均增收500元。(本文作者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