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迁入贫困群众新家贴“福”字 算好账除顾虑 心甘情愿挪“穷窝” “新建住房需要资金,钱从何处来?”“搬出去了处处都是需要用钱的地方,靠什么生活?”……事实上,当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就成了改善群众生活的重大机遇。然而,在实际的扶贫搬迁过程中却阻力重重,有的地方,政府费了力,群众却不买账,出现了“费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这都源于贫困群众对搬迁新政策的种种顾虑,只有帮贫困户算清“对比账”“工期账”和“资金账”三笔账,他们才会“认账”。 “每个人交2500块钱,就可以住上新房子。”有不少贫困群众在惊叹好政策的同时,却迟迟不肯行动,周家镇新胜村三组63岁的甯毫乾就是其中之一。 “原来我们老两口可以种田地,喂些鸡鸭,一年下来,虽然挣不到几个钱,但基本上没有开支。搬到街上怎么办?” 患有多年肝硬化的甯毫乾欠下了几万元的债务,当初提起搬入新居,他就直摇头“当不起街上的人”。 必须算透“对比帐”,才能让群众感受到搬迁后居住条件的改变。入住新居后为避免搬迁户“两头跑”,各地会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帮助实现就近就地就业,走上致富路子,收入不但不会减少,反而还会增加。 “政府给我安排杂工,一个月就有一千多元呢。还鼓励我们养猪,我家就有100多头,今年年底就能卖钱。”甯毫乾一扫过去脸上的愁云。 “给群众解释清楚土地流转等补偿问题,算好住新房需要付的资金,让群众心里有数。往哪里搬、建什么房、谁来建,都由群众说了算,才能让贫困群众吃下‘定心丸’。”大竹县委书记何洪波一语中的。 据介绍,大竹县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中,按照“五靠五进”原则选好址,在规划布局时做到集中安置点靠场镇、靠园区、靠乡村旅游区、靠产业基地、靠新村;搬迁对象进城区、进社区、进安置聚居区、进村民聚居区、进交通便利区,为搬迁户就近就地就业创造条件。截至目前,全县共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44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