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产业 鼓起群众钱袋子 单靠送钱、送物这种“输血式”的帮扶或许能够让贫困户达到脱贫标准,但并不能真正实现脱贫。基于古楼村实际,何彦华规划了短期、中期、长期产业,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鼓励群众发展土鸡、土猪等养殖,发展高山蔬菜、特色经果林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 7月3日清晨,古楼村2组村民林窗仁早早地把10几只土鸡装进笼子里,等斗客户前来取货。林窗仁说,“去年,区农业局给我们每个贫困户发放了20只鸡苗和30鸭苗作铺垫,顺利脱下贫困帽子。今年,我继续搞养殖业,手头有票儿了,觉得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流转4亩地给高山蔬菜基地,空闲时到蔬菜基地打工,加上政府各种养老补贴,今年预计有万多元的收入。”古楼村4组牟得成说,这些都是高山蔬菜基地给他带来的实惠。 去年,何彦华争取项目资金100万元,新建了100亩高山蔬菜基地,骋请4个贫困户帮助管理,解决了他们的务工问题。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蔬菜300余亩,年产蔬菜2000吨,产值400万元,不仅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还能带动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等水稻收割后,我计划种3亩高山萝卜,再挣5000来块钱!”古楼村5组村民聂世民说,去年种的高山萝卜,因口感脆甜,上市后立即受到消费者青睐,客户们都把车开展地里来收购,今年也不会放弃这个挣钱的机遇。 “群众栽种1000余亩经果林,品种涉及蜂糖李、秋彤桃、黑珍珠樱桃等,3年后将挂果,预计每亩收入4000元左右,将成为古楼村的主导产业。”对于古楼村发展前景,何彦华信心满满。 “定期开展种养殖培训,组织群众到周边区县参加学习;成立蔬菜禽业专合社,引导群众发展种养殖业增收。” 何彦华说,扶贫工作不仅扶“志”还扶“智”,不仅“输血”还“造血”,只有改变群众保守落后思想,提升种养殖技能,脱贫步伐才能走得夯实。 如今,区农业局干部杨军接过何彦华“第一书记”的担子,但何彦华还不放心。他说,“杨军刚接手不了解村情,还带他跑一段时间,让村民在致富路上走得更坚实。”(纳溪区宣传部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