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已站上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必须进一步牢固树立“对内靠改革、对外靠开放”理念,准确把握未来一个时期开放合作的新机遇新挑战。 开放包容是巴蜀文化中最鲜明的基因。正是与世界紧密联系、深度融合的交往过程,塑造了巴蜀大地开放与包容并蓄、古老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开放景象。党代会报告指出,当今四川,发展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必须坚持转型发展“对内靠改革、对外靠开放”,把开放合作作为高点起步、高端切入的直接抓手,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这是省委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势,直面四川对外开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得出的科学论断,既彰显了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路径自觉,也体现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外开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加速融合的今天,我们必须抢抓四川开放发展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始终把经济社会的发展置于广阔的国际空间来谋划,不断获得推动发展所必需的资源要素、市场机遇和先进经验,实现弯道超车、后发先至。 抢抓新机遇,厚植四川开放发展优势。一是全球化澎湃向前。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蓬勃兴起,贸易、投资、技术、人员等跨国界加速流动,2016年美欧对华投资恢复性增长,美国、欧盟28国对华实际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2.6%和41.3%。G20杭州峰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达沃斯论坛的演讲为世界经济开出一剂“中国药方”,推动中国成为全球化的中流砥柱,必将对加速全球经济复苏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互联网经济、跨境电商全面打破“时空束缚”,使四川与全球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合作领域越来越宽广,正加快融入世界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二是重大国家战略叠加四川。四川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点,是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通走廊。在国家“一带一路”宏伟蓝图中,四川将成为“一带一路”战略枢纽和核心腹地。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天府新区建设等,将为四川的开放发展带来诸多利好。同时,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支持,将引导更多投资者“战略西进”。三是创新改革和自贸区建设释放巨大红利。省委、省政府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作为“一号工程”,把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作为重大历史机遇,形成了对内对外高效联动、改革开放科学统筹的战略“双引擎”。全省上下正在加快构建与国际规则相接轨、与现代市场体系相匹配、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系列改革开放举措迸发出蓬勃生机与巨大活力。四是四川已站上更加开放的大舞台。我省经济总量在全球经济体排名27位左右,市场辐射3亿多人口,产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良好,互联网融合程度高,综合水平在中西部排名第一。成都航空口岸对部分国家人员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四川成为全国第4个、中西部首个推行离境退税的省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后,成都将成为国内第3个双国际机场城市。36家外资金融机构在川落户,更加彰显出我省巨大经济活力和良好开放环境。 应对新挑战,释放四川开放发展动能。一是全球贸易投资持续低迷的挑战。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贸易增长一直低于同期全球经济增长,打破了过去几十年来贸易增速一直高于GDP增速的格局。国际贸易投资疲态尽显,实体经济困难较多,企业投资信心不足,欧美高端制造业出现回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在一定范围扩散。东南亚国家以其低成本优势吸引中低端制造业,产业转移出现新趋势。二是全国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全国重点区域开放点多面广、竞争加剧。在西部对外开放风生水起的大潮中,各地开放态势咄咄逼人。国务院5号文件对招商引资提出新的要求、作出新的部署,各地更加重视,力度更大措施更实,区域竞争势必更加激烈。三是我省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挑战。我省开放型经济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期,转型升级任重道远。部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企业、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外向型产业单一、产业配套不足,有效供给、高端供给严重不足。四是推进开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挑战。各级领导干部组织和领导开放发展的意识、能力有待提高,观念创新、路径创新、政策创新还需加强,特别是对国际规则、国际惯例的熟悉把握和对国际发展经验的规律性认识明显不足。个别地方投资环境有待优化,开放领域的风险防控还需进一步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