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 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局长杨小广: 向多城取经 将给市民带来绿色大礼包 “‘成都增绿十条’借鉴了国内多个城市的经验,系统地提出了未来五年成都‘全域增绿’的目标和做法,量化了阶段目标,且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将会给成都的生态安全和普通市民的生活带来利好。”昨天,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局长杨小广解读了“成都增绿十条”的特点,介绍了下一步工作计划。 杨小广认为,“成都增绿十条”的第一个特点是“全域性”。“包括了成都全域范围内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第二绕城高速生态带、环城生态区以及市域路网水网绿化建设,在城区中又包含城市公园、小游园、微绿地等绿地建设,充分体现了全域概念。” 第二是系统性。提出了构建比较完善的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五级城市绿化体系,在城区内提出了构建公园绿化、滨水绿化、道路绿化、小区绿化和立体绿化的完整体系。 “量化目标和可操作性也是‘成都增绿十条’的特点、亮点”。杨小广称,十个方面分别提出了明确目标,明确了年度任务和责任单位。还有就是注重特色塑造。实施“花重锦官”增花添彩、建成天府芙蓉园、芙蓉小镇、芙蓉主题观赏园,建设三环路熊猫绿道等都体现了天府文化、成都特色。 杨小广特别提到,“成都增绿十条”实现了一些难点问题的突破。“其一就体现在小游园和微绿地建设上。”他介绍,在“成都增绿十条”中提出“到2022年,全市新增1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400个”的目标任务,其中很大部分是小游园和微绿地,比如2017年要完成50个小游园、微绿地,建在城区市民身边且中心城区用地价值比较高的地方,是一项大好的民生实事。 杨小广介绍,各部门将按照“增绿十条”的内容,加快实施增花添彩、行道树增量提质等工作。首先是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各部门、各区合作,建立台账、制作图册、项目上图、挂图作战,加强社会参与和监督;二是进一步完善绿地系统规划,制定清晰明确的工作目标,每年建设30个增花添彩点位,每年打造60条以上行道树增量提质示范街道;三是进一步加强技术支撑,制定系列技术规范和标准,进一步加强植物引种等研究,推动我市园林绿化向景观化、特色化发展。 成都商报记者 李秀明 专家访谈 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院长: “增绿十条”是值得期待的城市“绿图” 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院长陈明坤认为,“成都增绿十条”的首要特点是目标明确,“就是要通过全域增绿,连同治霾、治水、治堵,把成都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陈明坤尤其关注公园绿地的建设,他认为未来5年增加400个1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是突破难点,力度很大。 大规模新增公园绿地 魄力大 陈明坤介绍,“成都增绿十条”提出,到2022年,全市要新增1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400个,这会给市民送上一个绿色大礼包。“当然,这项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尤其是在中心城区,土地价值高、土地利用已经很充分,想再成片建绿很难。”陈明坤认为,在未来5年新增如此多的绿地,可见市委、市政府的决心和魄力。“不过这项工作肯定是值得的,因为中心城区的绿地,它的服务价值、外部经济效益非常高,绿色多了、环境好了,周边市民会得到很大方便,也会使周边的物业增值。” 如何完成这项难点工作,陈明坤介绍,他了解到成都会利用闲置土地建绿,园林部门还会和国土、规划、水务等部门联动,通盘考虑规划、建设、管理,努力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天府绿道系统完善功能丰富 陈明坤还重点关注到“成都增绿十条”中天府绿道的建设。他介绍,以往的绿道未形成体系,功能也相对单一。“天府绿道的建设会很系统,功能性也很丰富。绿道串联了生态、文化、产业资源,方便进入,也便于参与。会有方便市民健身的健康绿道,也会有文化绿道,还会有生态绿道提供生态体验,以及具有成都特色的熊猫绿道,功能和服务很丰富。” 在陈明坤看来,“成都增绿十条”是一个通盘考虑未来五年的行动计划,“重点内容明确,难点问题有突破,具体任务和时限有要求,操作性上便于分解工作、推进进度和目标考核。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城市‘绿图’。” 成都商报记者 李秀明 原标题:成都宜居水岸 第二批样板段昨起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