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找“热卖”稻种? 产销协同即时掌握市场需求 水稻品种成百上千, 口感好的也不少,怎么才找得准能热卖的款? “我哪儿搞得准,都是加工企业每年提出新品种,(大户)要觉得合适就签收购协议。”秦洪君说,加工企业包销稻谷、锁定价格,省去了自行判断市场走向的风险。 秦洪君口中的“加工企业”,离稻田不过半小时车程。3月24日中午记者赶到时,这家挂着“成都市花中花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招牌的工厂车间内,新的3条生产线正在调试。 在企业副总经理胡建新那里,找准“热卖”稻种背后的产销协同机制得到进一步阐释: 借助遍布省内超市货架的产品, 企业在掌握市场信息方面有天然优势,“销售月报、季报随时都在统计。 一分析就晓得该选啥子品种、品相的米才好卖。”对这些市场信息,企业通过收购协议,要求一线大户换新种等方式, 间接使大户们了解并适应市场最新需求。 凭借产销协同,花中花不断减少低端产品产量、提高效益。如今企业年产大米约4万吨, 相当于高峰时一半,销售收入却保持每年20%增长。记者临走时,胡建新特意邀请记者明年再来。“到时候我们可能就完全不生产低端产品了。”他笑言,主攻农业供给质量,加强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供给,是中央对四川的要求,也是企业眼中的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