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这是一个特别的春天。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注重可持续发展,加强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形成农业农村改革综合效应,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总书记的讲话,为蜀乡沃野指明了新方向。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春耕时节,本报派出多路记者行走蜀乡,下沉田间地头,聚焦稳粮优供、品牌打造、产业融合、农村改革,记录四川加快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一线故事,发现并捕捉那些萌发在春天里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脉动。 即日起,本报推出“行走·发现春天里的农业供给侧改革”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3月24日上午10点,成都市新津县烽火村,成片灌了水的稻田在阳光下波光粼粼。田坎边,新津大地农耕技术专业合作社的数十位村民正卷裤腿,准备下田播种。 村民车金元眼尖, 一弯腰瞧见地上堆的种子袋名称有变———“深两优5814”“晶两优华占”。“嘿,今年又换(种子)啦。”他脱口而出。短短3年,专合社的田竟换种了2批次共5类水稻新品。 拍板换种的,是新津大地农耕技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秦洪君,“有了好的当然要换哦,前不久总书记才说了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种什么看市场”。怎么才能看得准?春耕时节,一场围绕“换稻种”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验,在新津县田间地头展开。 本报记者 熊筱伟 换种有啥好? 靠新品种纯收入多出67万元 秦洪君是当地水稻种植大户,田坎两侧放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都是他流转来的。“3200亩地,今年2500亩都要换新品种。” 为何频繁换种?秦洪君笑了,“换了可以多挣钱。” 他掰指头算了笔账:3年前田里种的都是常规杂交稻“冈优188”,每亩地一季投入种子、农药肥料、人工和机械、土地流转费、烘干费共约1080元,而每季亩产950斤水稻、每斤1.2元,总计1140元, 每亩纯收入仅60元;2015年换水稻新品种“宜香优2115”“川优6203”,种子成本每亩涨了10元,但卖价涨到每斤1.36元, 亩产多50斤, 3200亩纯收入就多出67万余元。 靠新品种挣钱, 还就这几年的事。“过去米价差不多,就靠走量。”秦洪君坦言,过去稻种就选高产稳产的,但口感普遍较糙。还是当地加工企业上门拜访后,秦洪君才意识到市场对“口感”的需求。2015年的新稻种是国家二级标准优质米,口感就要细腻不少。至于今年的新品种,“米粒长梭梭的,煮饭吃了洗碗水都是稠的,确实更好吃些!” 新津县水稻田约13万亩,如今约80%为优质稻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