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旺村产业 摸“准”村情民情 确保基础设施建设打牢“发展基础” 兴旺村作为省级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随着别昭君的到来,群众看到了基础设施的变化和产业的发展,增强了大伙的脱贫意识和积极性。别昭君先后争取部门整合资金、帮扶单位、企业等资金600余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打牢发展基础。从原来仅有通村公路2.2公里、毛基路和泥结石路 8.6公里,到如今新建泥结石公路1公里、完成硬化水泥路8.6公里、新建生产作业道7.05公里,可以说,条条大路通兴旺。同时,新建蓄水池3口、管渠5公里、修建369平方米的办公阵地和1014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并实施改厨改厕14户,危房改造28户。村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这条入户路,就是村上帮忙修建的,以前是烂泥巴路,恼火得很,现在天晴下雨出门都很方便。”从通村公路到自家的入户路,兴旺村村民王有云都有着说不出的高兴。 摸“准”资源优势 确保产业发展“稳定增收” “在我心里一直萦绕着一个问题:怎么提高贫困户的收入”别昭君说到,在她看来只有两条路可行:一是走出去,组织群众通过劳务输出脱贫致富。二是依托兴旺村实际情况走一条产业发展之路。别昭君组织村支两委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决定发展以塔罗科无核血橙种植和稻田养鱼作为本村的扶贫产业,帮助贫困户致富增收。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扶贫产业共带动贫困户48户,172人,发展养殖示范户6户,成立了水产养殖专合社,构建了“党组织+专合社+党员大户+农户”的发展模式,让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产业周转金入股、投工投劳等方式加入专合社进行保底分红和效益分红。通过精准帮扶,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脱贫前的年收入低于2700元增加到5380元以上。 2017年,别书记与村干部一道继续做好已脱贫群众的跟踪服务工作,继续发展产业、跟进帮扶,避免已脱贫群众再返贫。目前,已和一家年产值上百万的铜芯线包装公司联系协商,在兴旺村开个加工厂,带动村民就业,同时拉动整个村集体收入。 “扶贫政策好又好,下派书记勤又勤;特色产业能致富,贫困群众喜开颜;条条道路俱宽畅,新房高大宽又亮……”随着兴旺村新民谣的唱响,兴旺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阳春镇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