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印记 唐代名僧主持建造 宋代文人骚客留墨宝 根据石窟旁的《花置寺新造无量诸像石龛像记》碑文载,造像竣工于“大唐贞元十四岁寅”(798年)。并记述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裔上京章敬寺大师(马)采奉旨来此造像建寺。 唐代宗李豫在长安修章敬寺,曾敕赐僧马采为“懿德大师”,并在章敬寺“主讲纲维,因而”声驰上国,名重神都“。贞元年间,僧马采带着唐王朝的旨意南下弘扬佛法,越过秦关蜀道,在邛州白鹤寺设坛,宣扬佛法。并在花石山“前山、后山、或龛、或室”,开凿了“千亿万佛”的庞大造像群。现存的九龛造像,系僧马采当年创建幸存下来的。 在千佛龛左侧,还有一些带有纪念的宋人石刻题记, “郡守陈知存,宇文邦彦,建中靖国改元(1101年)暮春十八日,临邛令、孙校、椽蹇明、程度……休于此。”从这些墨宝不难看出,曾经的石窟还是文人墨客、郡、县官员的打卡之地,曾经的石窟一带,也是古代成都的一个知名景点。 艺术价值 茶马古道上的故迹 从这里一探唐代成都 唐代以来,一直流传着“扬一益二”的说法,安史之乱后,成都的经济实力也开始慢慢赶超扬州,茶马古道作为我国古代川、滇、藏地区的一条交通要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这条对外贸易的通道,对于成都经济,是一大利好,而这些摩崖石刻,正是这个时代的一些遗迹。 “露滴成仙岛,岩开聚佛场”,正如石窟的题记记载一样,这处得天独厚的石窟遗存,造像本身颇有中国佛教早期造像的庄重、雄浑和丰满诸特征。衣饰简朴,线条轻快流畅;布局严谨,刀法遒劲圆熟,充分体现出造像上承北魏、盛唐的传统造像风格。其中净土变佛龛中所刻佛国天地,上面的飞檐、人字栱等建筑风格,还为研究唐代建筑艺术提供了资料。虽然隐身于深山之中,但这处石窟对研究佛教早期造像、艺术风格、时代变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征集 告诉我们那些让你惊艳的“深山瑰宝” 在成都,还有哪些不为人知,藏在深山之中的古建和历史遗迹?成都商报-红星新闻也将开通客户端报料渠道以及热线电话86613333-1,来征集信息,记者也将逐一探访,刷新成都的人文景观,一起领略天府文化。 征集方式:1,拨打热线电话86613333-1,告诉我们你所知道的“深山瑰宝”。 2,打开红星新闻APP,点击“我要报料”按钮,登录后发送相关信息给我们。 原标题:很少有人知道 成都邛崃三面环水小岛上竟藏着"大唐石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