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代表评价解读天府绿道建设 四川新闻网成都9月2日讯(记者 雷兹 摄影报道)今日上午,随着玉石湿地的开工,锦城绿道首期工程正式启动,也标志着天府绿道正式投入建设。 9月2日下午,成都市建委邀请的天府绿道设计团队专家代表,就天府绿道设计建设相关情况向媒体和市民进行了解读。 
天府绿道建设将再现天府胜景(成都市建委宣传片截图) 天府绿道建设要素丰富 借鉴国外进行案例 建设构想走在全国前列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院副院长张静介绍,天府绿道的设计构想,借鉴了很多国外绿道建设的先进案例。不同的是,成都天府绿道建设与自然对接,和天府文化串联,这些建设具有不可复制性,同时,天府绿道因其规模宏大,可以说在我国城域中,到达公里数最长的级别。 目前正在动工的锦城绿道建设,被定位为开放式多功能的环状生态公园、展现天府文化的蜀川画卷、体现世界水准的天府绿道,具备生态保障、慢行交通、休闲游览、城乡统筹、文化创意、体育运动、农业景观、应急避难的八大功能。锦城绿道范围是环城生态区内133平方公里的生态用地,总的规划内容包括500公里绿道、4级服务配套体系、20平方公里多样水体以及100平方公里生态农业景观区。 成都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锦城绿道规划内容具体是构建“轨道+公交+慢行”的绿色交通体系,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环状+放射”的200公里主干绿道和300公里支线绿道体系,建设多样化绿道和自行车道、跑步道、各类球场、水上运动设施、全民健身设施、户外拓展设施等,承担观光游览、体育赛事、慢行交通等功能,与城市慢行系统和周边社区绿道互联互通。 张静将成都天府绿道建设与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外先进的绿道建设案例进行类比,她认为,成都天府绿道建设强调了人在“慢行交通”系统中的重要性,这对现代生活节奏下的人们来说,是极好的事情。 “成都的山、水、城、人等要素十分丰富。”张静说,天府绿道建成后,成都城市的地位和市民的幸福感将得到极大提升,“这样的构想,走在了全国前列。”同时张静认为,天府绿道的建设也将为成都吸引人才,更好地完成生态修复和城市人性化建设提供巨大的推力。 
天府绿道建设将再现天府胜景(成都市建委宣传片截图) 打造城市生态“大动脉”将分散景观串联聚合 大数据支撑助力绿道建设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景观院院长高静认为,成都作为“天府之国”的核心部分,这里有大量的水系、湿地、湖泊、林带等,但目前的城市景观设计建设中,这些点位还处在分散状态。“锦城绿道建设可以将这些景观进行梳理和串联,打造城市生态‘大动脉’。”高静说,锦城绿道不是简单的“带”的概念,更应该是一个“廊”或“环区”的象征。 锦城绿道有着133平方公里的生态用地,高静说,这个环城生态区早在10年前就已规划出来,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已经形成巨大的生态空间,并在今天终于成为一个惠民的生态工程,体现了城市与人的和谐关系。高静用“意义非凡”四个字,形容今天正式启动建设的天府绿道工程。 让每个人都参与到天府绿道建设中,少不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数据技术支撑。高静透露,天府绿道建设将得到大数据技术支持。今后,人们进入一个区域,不仅可享受山水田园般的绿意,连这个区域内有什么公开的活动、人数、停车位等都能“一目了然”,多种便利供人们选择,哪些设施可以预约使用,提前就能获取信息。 
天府绿道建设将再现天府胜景(成都市建委宣传片截图) “花重锦官城”魅力重现让人们“记得住乡愁” 成都将创美丽中国典范 当前,成都正在大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这就需要各方面的要素支撑。成都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汪小琦觉得,天府绿道建设就是成都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一个很好“补充”。 “‘一轴两山三环七带’统筹了生产、生活、生态三大体系。”汪小琦认为,天府绿道建设将农村好的生态要素引入城市绿道建设的思路中,打破了纯粹的生态屏障和阻隔,让城市各区域版块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带动产业重构,未来的成都,必将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的靓丽名片,市民也将从中获得巨大实惠。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景观规划设计二所所长王磊评价,天府绿道建设是对城市品质的提升,天府绿道是看成都魅力的风景线,是赏天府生态、古今大观、未来名片的景观乐园,是彰显成都都市魅力的活力运动线。“将‘天府绿道’打造成为中国最具魅力的‘国家城市风景路’,是推动成都迈向国家中心城市的重大举措,也是提升成都城市品质的基石。” 王磊说,天府绿道的建设,串联了成都的文化旅游、国际交往以及科技创新这三大产业带,将代表成都文化特色的天府文化与绿道构建的人文景观进行有机结合,提升了城市的品牌价值。 此外,王磊还评价,此次天府绿道建设创新了天府农耕文化,让农田成为了引人注目的大地景观;弘扬了蜀水文化,让水润天府的盛景重现于世;体现了“增花添彩”的理念,让“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的魅力重现。尤其以林盘院落为“点”,以绿道为“线”,以特色园区为“面”来打造的“锦城绿道”,将形成开放式、多功能的环城生态公园,用新环境打造新生活,让成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成都创建美丽中国的典范。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