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孜道孚的一处人工造林点已经长出了新的小树苗。 同时,四川林业工作“十三五”开局良好。具体表现为: 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完成造林56.85万公顷,营林17.61万公顷。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1万公顷。巩固治理沙化土地8.93万公顷,治理岩溶土地36.23万公顷、水土流失140万公顷、干旱地区0.27万公顷,修复退化湿地1万公顷,局部生态退化得到遏制。 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全省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分别较上年增加41.96万公顷和197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同比增长0.86个百分点。其中,天然林面积1102.74万公顷,蓄积13.82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690.01万公顷,蓄积3.71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分别居全国第4位和第3位。 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加强。全省已建森林和野生动植物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23个、森林公园127个、湿地公园56个,近95%在川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全省有野生大熊猫1387只,大熊猫栖息地202.7万公顷,分别占全国总量的74.4%和78.7%;人工圈养大熊猫407只,占全国人工圈养大熊猫总数的87.5%。 森林生态功能更加显著。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1.54万亿元,较上年提高2.29%。全省森林全年减少土壤流失1.38亿吨、涵养水源731.80亿吨、释放氧气1.44亿吨,吸收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合物和尘埃等有害物质5.95亿吨,释放空气负离子24.11×1020个;固定碳量0.69亿吨,累计碳储量达到27.62亿吨。 现代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林业产业基地达到1亿亩,核桃、油橄榄基地面积居全国第二位;林业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加395.9亿元,增长14.86%;第一、二、三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8:33:29调整为38:31:31;监测县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670.7元,同比增长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