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达州8月8日讯(杨鑫 文跃 曹洪 向进)宣汉县立足转型发展新常态、紧盯如期脱贫攻坚硬任务、聚焦干部队伍建设新形势,紧紧扭住激发活力这一关键,强化机制创新、优化干事环境,充分调动各年龄段各层级干部的积极性,营造了干部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坚持正向激励,激发“想干事”的内生动力。一是鲜明用人导向。鲜明“注重基层、注重实干、注重公认”用人导向,坚持乡镇工作经历丰富、急难险重任务中有突出贡献、工作实绩得到群众公认“三个优先”原则,注重在重大项目、处突维稳、脱贫攻坚等工作一线中锻炼干部、识别干部、使用干部。换届以来, 40余名优秀的乡镇干部选拔到县级部门任职,80余名优秀的县级部门年轻干部安排到脱贫攻坚任务重乡镇担任党政副职。二是用活三类群体。给年轻干部压担子,把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作为事关长远的战略性任务,坚持主动发现、重点培养。换届以来,18名35岁以下优秀年轻干部担任县级重要部门或重点乡镇正职,其中30岁以下5名。给卸任干部搭平台,探索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卸任干部人脉、经验、威望等方面优势,差异性安排40余名卸任干部到4个县委巡察组、10个重点工作督导组和12个重点项目建设指挥部等一线担当重任,推动各项工作高效落实。让退休干部受尊重,依托县关工委、老促会等涉老组织,通过邀请退休干部列席重要会议、参与决策讨论等形式,畅通退休干部参政议政渠道,县委先后采纳退休干部意见建议50余条。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出台激发乡镇活力30条意见,下放21个方面117项行政管理权限,为基层松绑放权。县财政每年单列2000万元党建激励基金,重奖工作突出的基层党组织。对6名受省委表彰的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给予了相当副科级干部的经济待遇。探索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办法,鼓励在职农业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经济实体或开展技术服务等,创造更大人才红利。 注重能力建设,提升“能干事”的专业水平。一是创新教育培训模式。整合清华网校和村镇干校资源,创新推行“1+10+N”干部培训模式,以党校、10个重点镇和若干现场教学点为主阵地,按照“抓什么训什么、做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理念,分类分层大规模培训干部。近年来,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开办各类“干部能力建设大讲堂”19期,清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专题集训3期,赴国外考察交流1期,年培训干部3000余人次。二是选派挂职储备培养。加大年轻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的实践锻炼力度,大力实施人才援助计划,定期选派优秀年轻干部赴发达地区、急难任务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锻炼。近年来,外派80名干部到省市综合部门、艰苦边远地区挂职锻炼。三是多岗锤炼综合素质。着眼补齐能力“短板”,对新选任的优秀年轻干部,有针对性安排到扶贫工作一线、重大工程项目等主战场任职。对有专业特长但管理经验不足的干部,有计划安排到党政领导岗位锻炼。近年来,内部交流轮岗302名,乡镇和县级部门交流任职178名。 推动创先争优,营造“干成事”的浓厚氛围。一是现场比拼亮相。创新现场亮绩评绩制度,每月到2至3个乡镇召开工作现场会,实地检验基层党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情。通过现场观摩、相互点评、综合定位,传导工作压力、浓厚竞争氛围,以先进带后进、以典型促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召开乡镇片区现场会9次,49个乡镇接受了第一轮的全面检验。二是末位排名亮丑。常态推行“末位约谈”制度,对基层党建、党风廉洁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重点工作,定期定量全县拉通排名,明确排名末位单位、降位较多单位、长期落后单位“三个必谈”,末位原因分析到位、自我责任反思到位、升位目标确立到位“三个必要”,做好谈话记录、观摩先进单位、制定整改方案“三个必须”要求,促使干部思想“紧”起来,工作推进“实”起来。去年以来,已对4个单项工作排名靠后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三是惩处不为亮剑。制定出台《宣汉县党员干部职工“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责办法》,从制度层面为不作为慢作为的干部上“发条”。《办法》实施以来,已对6个不作为慢作为单位、12名相关干部进行了通报问责。通过一系列的倒逼措施,全县上下逐步形成了干部争先创优、组织争先竞位的良好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