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发布会现场 四川新闻网成都7月20日讯(记者 李丹 摄影报道)20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土地政策措施的实施细则》。 四川新闻网记者从现场获悉,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为确保“产业新政50条”落地落实,成都市国土局配套出台了《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土地政策措施的实施细则》,明确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用地空间、统筹安排产业发展用地、优化产业用地供给政策,是对土地要素供给的一次创新。 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土地政策措施的实施细则 为深入贯彻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成委发〔2017〕23号)相关精神,加大土地资源政策促进产业发展力度,制定如下配套政策措施。 一、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用地空间 (一)保障工业发展空间。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全面保障全市35个工业园区空间规模,主要布局在天府空港新城、淮州新城、简州新城、天府新区、高新区等“东进南拓”区域和符合市委市政府产业定位的工业园区。 (二)保障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在我市37个服务业聚集区,实施“三降两提”,促进集约节约用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在成都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双流、温江、新都等区域保障军民融合、新兴产业发展空间。 (三)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空间。加强耕地保护,全面划定并保护永久基本农田652.78万亩。大力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创新实施农用地长期流转试点,重点保障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内的现代农业项目发展空间。积极支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规划新增农业设施用地8.8万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现代农业成都品牌。 (四)积极拓展城乡统筹发展用地空间。有效盘活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助推特色小镇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拓展城乡统筹发展用地空间。积极推进郫都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积累更多的入市样本和制度经验。加快推进已立项的290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合理安排13.5万亩增减挂钩指标。每年安排不低于3000亩增减挂钩指标,用于解决全市扶贫开发、地灾避险搬迁和生态搬迁区域等项目的立项和资金投入问题。 二、统筹安排产业发展用地 (五)土地利用年度计划除按规定单列计划外,倾斜安排70%的计划用于工业、物流、文旅、创新产业、农产品加工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用地。 (六)对纳入省级重点推进项目清单的项目,严格贯彻落实由省级安排70%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市级匹配30%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最大限度争取国家和省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支持和奖励,保障产业发展项目用地。 (七)每年单列不低于8%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安排农民集中建房计划指标2600亩,用于特色小镇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八)建立土地产出效益与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分配挂钩制度。严格执行工业项目准入条件,重点支持和保障建设进度快、投资额度大、产出效益高的产业发展项目。对产业园区、功能区土地开发利用效益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与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相挂钩,建立奖惩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