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7月4日讯(记者 李春雨)近日,《成都临空经济示范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出炉。根据《总体方案》,至2020年,成都临空经济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以上。 成都临空经济示范区位于成都市双流区,规划范围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为中心,北至成双大道、华牧路,南至大件路外绕线,东至剑南大道、西航港大道,西至环港路、胜利区域,包括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双流园区、成都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等区域,涉及东升、黄甲、公兴、胜利、西航港、协和等镇、街道。规划管理面积100.4平方公里,其中机场控制区面积11平方公里。示范区周边双流区域为协同发展区,与示范区同步规划、同步发展。 发展目标:至2020年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亿 根据《总体方案》,成都临空经济示范区发展目标是至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以上,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凸显,空港口岸功能和开放门户功能进一步提升,临空高端产业体系基本成型,初步建成引领西部、影响全国的临空经济示范区。 至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国际航空枢纽地位进一步强化,临空经济产业体系基本成熟,形成一批临空制造、航空服务、航空物流产业集群,建成国家级内陆临空经济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开放发展的新兴增长极。 战略定位:临空经济创新高地 根据《总体方案》,成都临空经济示范区定位为临空经济创新高地。依托航空枢纽功能,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创新创造环境,促进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集聚,将成都建设成为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创新门户,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临空经济创新高地。 临空高端产业集聚区,发挥国际航空枢纽带动作用,以参与国际竞争与协作为出发点,以临空高端产业培育和植入为路径,大力发展航空制造与维修、航空物流、口岸贸易、临空金融、跨境电子商务等临空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壮大临空关联度较高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成为国际临空高端产业集聚区。 内陆开放先行区,紧抓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重大机遇,依托成都航空口岸和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双流园区、成都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开放平台,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探索发展临空开放型经济,努力建成立足中西部、辐射内陆、联接亚欧的内陆开放先行区。 新型生态智慧空港城,坚持生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循环经济产业,构建绿网交融的生态屏障,建设绿色航空都市。创新示范区建设和管理模式,打造信息化、智能化的新型生态智慧空港城。 构建“一港四区”空间发展格局 根据《总体方案》,四川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集约开发、弹性发展的原则,科学确定开发强度,通过分区规划、产业准入、土地用途管制等方式实施管控性发展,构建“一港四区”空间发展格局。 “一港”是国际航空港,包括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及周边环绕区域,管理面积17.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站前商务服务、航空维修服务、72小时过境服务等功能,打造成为空港服务核心区和内陆开放窗口。 “四区”为临空高端制造产业功能区,布局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南侧,管理面积43.7平方公里,包含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双流园区、高端智能制造区两个区域。 其中,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双流园区,重点发展保税加工制造、国际商品展示贸易、离岸金融、保税检测维修、保税物流等功能,打造成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平台。 高端智能制造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功能,打造成为参与国际分工的临空高端制造产业集群。 航空物流与口岸贸易功能区,布局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东侧,管理面积10.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航空保税物流、跨境电子商务、进境指定口岸服务、航空口岸贸易等功能,为空港自贸经济提供重要支撑,建设成为国际自由贸易流通口岸。 临空综合服务功能区,布局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西侧和东南侧,管理面积17.1平方公里,包含通用航空产业区、协和公兴片区两个区域。其中,通用航空产业区,重点发展基地航空、公务机FBO、公务机托管、MRO、检测、研发等功能,配套发展商务会议、休闲、高端零售等高端商务服务功能,打造成为彰显通用航空特色主题的商务中心。协和公兴片区,重点发展适宜居住、创业孵化、创新研发、生态休闲等服务功能,打造成为集宜居品质、休闲特色为一体的空港创新创业示范区。生态防护功能区。管理面积11.5平方公里,主要包含示范区内环城生态带、机场生态防护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