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提出构建“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网络化功能体系,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着力构建以龙泉山脉为中心,南北双向拓延、东西两侧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推动成都进入“双城”时代。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成都立足区域条件,产业基础,在全市规划统筹布局建设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加快建设产业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服务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东进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国际化生产性服务业 简阳 将重点发展高端智能制造、新能源和军民融合产业,力争到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工业园区建成面积达35平方公里,建成简阳空天产业园、简州新城现代装备产业园两个千亿级工业园区,培育上市公司5家。 金堂 将统筹推进淮州新城智能制造产业园、成都通用航空服务业集聚区、天府水城现代文旅康养产业集聚区建设,聚焦节能环保、智能制造装备、通用航空等产业,建设现代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方面,围绕建成产城相融的淮州新城,高标准编制智能制造产业园、通用航空集聚区规划,力争到2022年园区建成面积53.7平方公里。 南拓 强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会展博览等城市功能 成都天府新区 作为“南拓”主力军,该区将着力发展科技创新及高技术服务、总部经济、国际会展等主导产业。目前,成都天府新区正规划建设鹿溪智谷高技术服务产业生态带,规划为兴隆湖以东沿鹿溪河25公里,采用珠链状布局空间形态,起步区1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科技创新及高技术服务业。在产业发展上,将立足建设以军民融合为特征的国家科学中心、以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重点的国家农业科技中心。 新津 重点发展交通装备、食品饮料,文化旅游和农业会展、农业博览。其中,就把原有5.2平方公里的产业聚集区扩大到26平方公里,布局轨道交通、新能源交通两大基地。此外,将重点发展现代有轨电车、智能轨道列车、市域快铁等轨道交通新制式,以及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特种车等新能源汽车,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 西控 重点支持文化创意、景观农业、休闲运动、康养旅游、绿色食品等产业 都江堰 重点围绕食品饮料,文化旅游、主题娱乐,休闲旅游、医疗康养产业发展等主导产业,聚焦旅游核心,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文化体验、康体养生、高端度假等旅游业态,大力发展休闲娱乐、文化创意、现代金融等现代服务业。 北改 积极发展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先进材料等产业 青白江 “北改”规划了2个产业功能区,均位于青白江,包括先进材料产业园和成都国际铁路港服务业集聚区。到2022年,青白江先进材料产业将实现产值1000亿元,聚集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材料企业,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先进材料产业园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