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广元2月4日讯(杨建川)大年初二,门头高挂着红灯笼,门楹贴上红春联,不时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更添喜气。这是苍溪县唤马镇易地扶贫搬迁户寇德能在新家度过第一个春节,新环境带来不少“新变化”,对于寇德能来讲,新年新家园新产业新心情,这个新年年味更浓。 新家园:搬出“土坯房”住进“小洋楼” 黄底印花的墙砖、崭新大气的大门、清新雅致的窗帘……处处装饰都体现着这对老夫妻对新生活的别致和用心。 寇德能土生土长的唤马人,在唤马镇云龙村一社一住就是60年。 在通透的院子里,晌午的阳光格外暖和,看着洋气的新房子,老寇打开了“话匣子”。“今年,我最高兴的是全家人能够在新年前搬出老房子,住进新房子。我这新房面积大概100个平方左右,正处的一间作为客厅,其余四个房间作为卧室。” “我原来的老房子是土墙,总共只有三间,一间堂屋既作为厨房又当客厅,我们老两个一间,女儿女婿一间,土墙房住了几十年,透风漏雨”60岁的老寇说,“如果没有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真不敢想能住进这样宽敞明亮的楼房,过上和“城里人的生活”,但我这儿比城里的空气更好”。 老寇家全家四口人,一个女儿已经结婚,自己因病致贫。寇德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全家4口人,整个新房建筑成本在11万元左右,作为云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根据自身的实际,享受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政府补助了10万元,自己大概花了8000多块钱,就从原来的土坯房搬进了现在的“小洋楼”。 老寇指着墙上挂着的档立卡贫困户精准扶贫明白卡说“这上面一张照片是我的老房子,一张是我的新房子,我还为我的小孙子单独准备了一间卧室。” 在老寇新家周围,一栋栋新房错落排开,每幢楼门前都挂着大红灯笼,干净整洁的入户文明路,与周围的核桃园、青山相映成趣。 对新村新居的变化,来云龙村走亲戚的邹献勇感受尤为明显。“长年在部队服役,难得有机会回家看看,今天来我表弟家过年。10年前来表弟家,房子十分破烂,到家里的是泥巴路,十分难行。如今,表弟通过长年在外打拼,靠着一双手也早早的住进了新房子”现年43岁的邹献勇一直在新疆喀什某部队服役,作为一名正团职军人,对家乡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今的云龙村道路全部硬化,交通方便,新房规划合理,作为土生土长农家子弟在城里购房,不如回村修房。” 唤马镇党委书记刘丛华说,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补助资金有限,为了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减少成本,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工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在配套致富增收的核桃和水果产业,让群众住的上新房的同时,还有致富新产业。 新产业:从“靠天吃饭”到“多条腿走路” “我种过地,也打过工,以前收入主要是靠着种粮食和搞点养殖,收入单一不稳定”寇德能说,“现在通过村里和帮扶干部的指导,我种了脆红李,明年开春还准备在村上承包5亩核桃园,这样我相信有干部的帮扶和自己的努力,日子会越过越好。” 像寇德能这样的贫困户,云龙村有48户178人,如何形成有稳定持续增收的致富产业,一直是困扰全村发展的瓶颈。 云龙村立足实际,通过整合上级补助资金,将村上的低产林地进行统一改造,统一购苗,统一技术指导,村民自己投劳,已经形成脆红李和核桃产业园180多亩,其中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分别承包了核桃园。村里还抱团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运转,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和市场开拓,种植户则负责一门心思种好果树。待完全投产时,扣除生产运行成本后,则采取“三七分成”的方式分红,种植户分七成,合作社留三成,这样既激发了种植户种植积极性,又为合作社运转留足了发展空间。 在云龙村,寇德能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不用再盯着老家那点儿瘠薄的土地“靠天吃饭”了,现在可以多条腿走路,多渠道增收致富。 新心情:昔日“怨天尤人”变“感恩奋进” “以前没有好房子,没有致富的产业,家里穷,心情撇的很”今天寇德能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满足,“但是如今,因为党的好政策,特别是地方干部的辛勤帮扶和关心关照,我在新年前住进新房子,新房子和旧房子相比,安全、舒适,周围交通方便,还接通了自来水,我特地请了两桌周围的邻居,大家一起热闹热闹,高兴满足!” 寇德能介绍说,今年我们家杀了一头400多斤的年猪,家里面还有3000多斤粮食,现如今的日子是越过越好,越来越有盼头。 对于未来生活规划,寇德能充满信心:一是在干部的带领下搞活经济,二是要最大限度的参加村集体的公益事业,这么好的环境唯有努力奋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