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3月,南部县等7个县(市、区)将启动语保工程调查工作 日前,嘉陵区被选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国家级调查点。市语委办和西华师范大学专家团队,在嘉陵区征集了7名发音人,进行嘉陵区汉语方言语音录制工作。1月20日,记者获悉,嘉陵区语保工程调查工作录制的2300余条语音资料,顺利通过国家语委专家组的验收。预计3月,南部县等7个县(市、区)将启动语保工程调查工作。 “2016年5月底,我们启动了南充‘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调查工作。西华师范大学5名教授组成专家团队,负责此次语保工程调查工作。”今年语保工程南充负责人、西华师范大学副教授曾晓舸向记者介绍,2016年7月底,通过面试选拔,专家团队从20余位候选发音人中,挑选出了任弟见、蒲元纪、韩大金、蒋义、刘惠群、庞静、林燕7人,成为嘉陵区汉语方言正式发音人,参加语音资料录制。经过1个多月的录制工作,专家团队和发音人共录制了单字、词汇、语法、口头文化、对话、地方普通话等语音资料2300余条。1月13日,2300余条嘉陵区汉语方言语音资料顺利通过国家语委相关专家的验收,标志着2016年“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南充地区国家级调查点调查工作圆满结束。预计3月,这2300余条语音资料将进入“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成为南充首批进入国家语保库的方言语音资料。 曾晓舸介绍,方言语音资料进入“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将有利于保存、保护和传承,为学术发展提供数据,向社会提供语言资源服务和口头文化资源服务。今后,若要调查、了解嘉陵区汉语方言,只需登录中国语保网调取相关语音资料即可。 “2016年,南充启动了国家级调查点嘉陵区、省级调查点营山县两个地区的语保工程调查工作。”曾晓舸介绍,今年1月,四川省语委决定,对已开展语保工程调查工作的省级调查点,按照国家级调查点的工作要求,补录、完善相关语保资料,并从2017年起,按照国家级调查点的工作要求,对省级调查点开展语保调查工作,力争将四川省各地的汉语方言全部纳入“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 据介绍,预计2017年3月,专家团队将对营山县进行语保资料补录、完善,并在南部县等7个县(市、区)启动语保工程调查工作。(南充日报记者 李然) 原标题:2300余条“嘉陵方言”通过国家语委验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