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相2017年新年戏曲晚会 川北灯戏《跳蹬》跳上国家大剧院舞台  | 《跳蹬》亮相2017年新年戏曲晚会 |
2016年12月30日晚,2017年新年戏曲晚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昆曲、京剧、山东梆子、二人台等多剧种齐放异彩。央视一频道、四频道、十一频道播出了戏曲晚会,值得南充人骄傲的是,来自南充市川剧团的川北灯戏《跳蹬》作为西部唯一入选的剧目参与演出,向全球华人展示川北灯戏的独特魅力。 浓浓“川北味” 《跳蹬》展现官民情 2016年12月30日晚,2017年新年戏曲晚会在国家大剧院精彩上演。京剧《状元媒》之后,来自市川剧团的川北灯戏《跳蹬》作为第四个节目上演。 “跳蹬河水深深,河上无桥靠跳蹬,县太爷今从这里过……”演出一 开始,12名扮演老百姓的演员在舞台上唱跳开来。随后,两名衙役抬着身穿红袍的县官出场了。特别的是,扮演县太爷的演员薛川坐在一根青竹上,他两手扶着竹竿,一个后空翻,从竹竿上跳下来,和乡亲们拉家常。在得知老百姓无桥过河后,县官下令修桥。“跳蹬河水深深,路上有桥路伸伸……”老百姓欢欣雀跃地唱着跳着,伴随锣鼓声响走下舞台。演出过程中,“要得”等戏曲语言均为南充方言,“川北味”展现得淋漓尽致。演出结束后,台下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 市川剧团团长汤勇告诉记者,《跳蹬》讲述了古代一位县官体察民生疾苦,发现老百姓过河只能借助蹬子石过河后立即下令修桥的故事。爱民如子的县官得到了老百姓的赞扬和拥护,展现了一段感人的官民情。汤勇告诉记者,这出戏展现了川北灯戏浓郁的表演技巧和地方特色,节目在初选时就得到了专家的好评。 原创节目 历经7个月排练 此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川北灯戏《跳蹬》属于原创作品,编剧为南充剧作家彭碧珠。彭碧珠告诉记者,《跳蹬》原版演出时间有8分多钟,在入选新年戏曲晚会后,演出时间压缩到3分40秒。“演出时间缩减一半多,但又要保证这出戏精彩、好看,我们下了不少功夫。”彭碧珠告诉记者,经过多次打磨剧本,经过全体演员的共同努力,最终《跳蹬》“跳”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亮相2017年新年戏曲晚会。 “这次的新年戏曲晚会审查非常严格,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失去演出的机会。”汤勇告诉记者,历经7个多月的艰辛排练,《跳蹬》于去年12月中旬“闯”过初审关。之后,演职人员赴京,在国家大剧院进行带妆联排。“每天晚上,演员都排练到十一二点。”汤勇告诉记者:“我们希望站上大舞台,将川北灯戏展现给全球的观众。” 记者了解到,央视一频道、四频道、十一频道播出了这台晚会。 ◆剧种介绍 川北灯戏是流行于四川省东北部的古老歌舞小戏,明清以来,盛行于广大山乡,至今延绵不绝。川北灯戏的剧目多取材于民间生活,现有剧本200余个;唱腔曲牌分正调和花调两类, 来源于民间小调、嫁歌;表演以丑、跩、笑为特征,融合了木偶、皮影、猴戏、民间歌舞等多种技艺。 由于它生长于民间, 反映的是民间的人生理念和审美情趣, 因而为山乡民众所喜闻乐见, 并称之为 “农民戏”、“喜乐神”。 2006年5月,川北灯戏被国务院授牌为首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充日报记者 罗琴) 原标题:川北灯戏《跳蹬》跳上国家大剧院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