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安市广安区高效完成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等127项省、市、区定民生工程,老百姓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民生大于天 四川新闻网广安1月3日讯(张国盛) “住进了新房子,心里特别踏实,再也不担心房屋漏雨和垮塌了。”近日,坐在崭新的砖瓦房内,广安市广安区消河乡共和村61岁的贫困村民叶文芝满足地说道。 叶文芝和母亲胡文秀以前居住在已有50多年历史的老宅中,房屋破烂不堪,逢雨天,他和老母亲就得去邻居家避雨。2016年3月,消河乡财政出资1.6万元,帮叶文芝建起一套面积75平方米的砖瓦平房,搬进新家的叶文芝逢人便说党的政策好。 2016年以来,广安区创新工作机制,不断优化财政支出,持续增加民生投入,一项项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相继建成,一件件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一大批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彰显出党和政府“民生大于天”的浓浓情怀。 20.21亿元财政资金用于民生 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858人,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生产868人,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93户,新改建农村公路62公里…… 一份份精彩的民生“答卷”,是广安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生动写照,也是全区推进民生工程的一个缩影。2016年,全区高效完成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等127项省、市、区定民生工程,民生项目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受益人之多均创下历年新高,老百姓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实施如此众多的民生项目,资金如何保障?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确立“民生优先、民生为本”理念,将财政保障的重点由“保运转”向“保民生”转变,确立“预算有限立项、追加优先安排、拨付优先到位”原则,真正体现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区财政局按照“民生优先”的支出保障序列,想方设法解决民生项目在资金上的后顾之忧,逐项目、逐单位梳理民生资金需求,确保民生工程配套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2016年以来,全区省、市、区定民生工程总投入资金达到20.21亿元,为民生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狠抓责任落实,推进项目快速实施 “民生工程实施项目多、牵涉面广,时间只能往前赶,等不得拖不得,必须抓好责任落实,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民生工程目标任务,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2016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印发《2016年全省10项民生工程及20件民生实事实施方案》后,广安区立即对民生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主动与市级部门对接,锁定8大类18小项市定民生任务,并细化目标、明确任务,将省市120项民生工程项目全面分解落实到各部门、乡镇,确保所有项目快速启动,落到实处。 据区惠民办负责人介绍,全区实行了民生工程“包干落实”责任制。每个民生项目至少落实1名区级领导具体负责,明确区级部门是民生工程实施的牵头责任单位,对民生工程实施负总责,乡镇党委政府是民生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民生工程实施。各区级领导每月组织区级部门、乡镇定期研究民生工作,专题听取进展汇报,解决实施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同时,区主要领导还先后20多次实地督促污水处理站、棚户区改造、公办幼儿园建设等重难点民生项目,现场交办并督促各项民生工程达到时间、进度和质量要求。 完善协调监管机制,民生工程结硕果 近年来,全区各地普遍存在工程类民生项目手续办理繁琐,导致开工时间晚、工期短的具体问题,怎样破解这一难题,让民生工程建设不被“卡脖子”? 广安区的做法是:坚持多方协调配合,由区级牵头部门深入基层,与实施乡镇一同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区发改、住建、国土、安监环保、财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职能部门,在民生工程立项、选址、设计、财评、招标等手续办理中,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并联审批”,做到优先审批,优先办理。“以前一项民生工程,等部门办理好各类手续就要好几个月,现在实行‘特事特办’,至少省出3个月左右的时间,为民生工程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恒升镇政府主要负责人坦言。 同时,全区积极完善监管机制,采取联合督查、专项督查、重点督查等方式,组织惠民办、监察局、审计局等部门,加强对民生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督。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制度,及时掌握工程进展情况,对因工作不负责、推诿扯皮、进度落后的乡镇和部门,严格落实行政问责制度。进一步改进考核方式,把考核工作融于日常管理之中,促进各项民生工程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