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广安5月24日讯(记者 游伍琼 摄影报道)广安,处于四川盆地边缘,地形以丘陵为主,土地细碎化明显。资料显示,广安市人均耕地0.84亩,户均地块19块以上。
土地细碎,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何破解农地细碎化,实现“小田变大田”?广安坚持试验创新、探路先行,探索出丘陵地区“碎地连成块、小田变大田”消除土地细碎化的新路径,成为四川省唯一一个整市推进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的试点地区。
![]() |
细碎化“小田”变“大田”后的标准化育秧基地(摄影:游伍琼)
近日,记者走进广安市广安区、岳池县等地,实地探寻丘陵地区农村承包地细碎化问题改革背后的“广安经验”。
出实招消除农户顾虑:有“图”为证
“我们支持拆田坎、并土埂,但我的承包地在哪里?”
在广安区浓溪镇土地细碎化治理项目建设提出以来,农户最关心的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该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曾志刚的耳边。
浓溪镇是典型的丘陵地带,土地细碎化明显,每户的土地多是东一块西一块。建好后的地有多大、在哪里?这对农户来说,概念模糊。
![]() |
广安区浓溪镇围子村土地细碎化治理项目建设现场(摄影:廖小兵)
如何让农户消除顾虑?在市农业部门的指导下,浓溪镇采用了“三张图”工作法。
“‘三图’分别是指‘一图’溯源、‘两图’固权、‘三图’管地。”曾志刚解释说,在细碎化治理项目建设中,镇上充分运用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测绘图,尊重群众意愿厘清承包权属,对农户承包地逐块核实,在细碎化治理项目建设前对土地承包权进行最终确认。
在细碎化治理项目建设前,镇上会对项目区域进行全覆盖低空无人机航拍,将“实地田坎”变为“影像田坎”,把建设前航拍图作为佐证资料,一并纳入土地承包档案永久保存,确保农户承包地有据可查。
在细碎化治理项目建成后再次开展低空无人机航拍,形成建后航拍图,并套合土地确权测绘图、建设前航拍图,制作形成建设前后地块边界变化图,以“三图合一”的形式对农户承包地块进行永久固定存档。
在广安区浓溪镇政府会议室里,曾志刚向记者拿出两张土地航拍图。一张是细碎化治理项目建设前的承包地航拍图,其布局凌乱,约有3000多块细碎方块。另一张为细碎化治理项目建成后的低空无人机航拍图,可见田块整齐且大块,每一块田还有数字编号,总量约1700块。
曾志刚告诉记者,浓溪镇目前共建好高标准农田10000亩,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基础上,推行土地细碎化整治,新划分的土块每块的面积多为10亩以上,最大的可达23亩。
“我家以前共有3块田,田块之间差不多有10分钟的路程,现在我的三块田都合并在一起了,既节约了之前来往间浪费的时间,同时也更便于耕作。”浓溪镇围子村村民邓树安说。
三措并举消除细碎地:依形就势
5月21日,在广安区龙台镇北斗村,挖掘机正在田间来回作业,一块块小田在挖掘机的改造下,拆坎并埂,变成了一块块整齐平整的大田。
据了解,龙台镇共有6.7万亩耕地,目前已完成4万余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我们按平坝、浅丘带坝、深丘山地三种地形,依形就势,水旱立体同步建设,目前,全镇地块数量减少率达70%左右。”龙台镇党委副书记陶继强向记者举了个例子,对于浅丘带坝,龙台镇就采用“竹节化”技术归并田块,“梯台化”技术改造旱地,修筑水平梯田和坡式梯地,从而实现“水田弯取直、低台地陡放缓、高台地坡改梯”。
![]() |
改造后的龙台镇德山村“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广安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早在2021年9月,龙台镇在规划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时,龙台镇维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决定了在其德山村打造标准化稻虾基地。
“我们之所以很早就决定在这里种植培养稻虾,就是看好这里的土地治理。”该公司负责人熊盼盼说,在稻田里养小龙虾对水质和土地要求比较高,龙台镇提出的建设高标准农田解决了土地细碎化问题,让业主在流转土地、综合灌溉、农机操作等方面都享受到了便利。
熊盼盼口中的便利,正是龙台镇在细碎化治理项目建设工作中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所取得的成就。
陶继强介绍,在灌溉上,龙台镇通过一体推进水网、路网、信息网、服务网等建设,配套“蓄、引、提、灌、排”末级小微水利设施,完善农田水利网络,确保综合灌溉保证率达90%以上。同时,还构建了以生产便道、跨田通道为主的田间作业道路体系,保障农机作业通达率达100%。
因地制宜探索新思路:“零”存整取
土地细碎化问题在岳池县顾县镇也普遍存在,如何最大限度保障群众权益,同时又盘活细碎化治理后的土地,顾县镇在坚持市级大方针的前提下,又探索出了自己的路子。
“顾县镇以‘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为原则,将土地划分为自种区、流转区、代管区,开展分区经营管理。”顾县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郑宏斌说。
“在分区经营上,我们优先保障‘自种区’。”郑宏斌透露,顾县镇对有劳动能力和种植意愿的农户,引导农户在“近家临路靠水”的区域,优先选择自种地块,形成相对集中、多点布局的“自种区”。
除自种耕地以外,顾县镇还积极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形成流转用途明确、流转期限固定、适度规模经营的“流转区”,同时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规范土地股份合作社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签订流转协议,适度控制流转规模。
“代管区”如何经营?顾县镇提出“动态经营”方针,通过常态化预留一定面积的耕地供农户随时耕种,动态化管理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退出的地块,充分保障自种农户扩规模“有地可用”、返乡农户想种地“有地可种”。
在改革的路上,顾县镇探路先行,以行政村为单位,农户可将自家的承包土地以经营权入股的方式,入股到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每年年底,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根据流转区、代管区当年经营情况按照章程约定比例返还给入股农户。
“农户自愿将手中零散的土地‘存入’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为村民提供每年保底分红。农户如果想要自种已入股的承包地,则只需要缴纳少额的管理费。”郑宏斌解释。
“我自家有3亩地,打算全部入股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自种一部分,其他都交给合作社代管,等年底分红。”56岁的顾县镇广佛寺村村民杨保林常年在外地务工,听说村里现在有这样好的土地政策,他也萌生了返乡务农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