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记者 李全民)“梳理大蜀道沿线蜀道村落,蜀道人家,建立蜀道数据库。”“‘名家走蜀道’就是摸清蜀道‘家底’,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开发与利用。”“蜀道、蜀道文化都是有生命的,保护和传承好了,他的生命就存在。”……4月20日下午,蜀道文化研究交流会在四川广元旺苍县樱花谷举行。
![]() |
(蜀道文化研究交流会现场。李全民 摄)
会上,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孙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际文化书院秘书长张文涛,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彭邦本,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万娇,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教授冯岁平等12位教授(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推动成立中国蜀道研究会、举办蜀道论坛,挖掘蜀道文化,打造蜀道文化IP,蜀道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利用,建立中国蜀道博物馆,规划蜀道打造国际知名步游道以及路线选择等方面献智献策。
![]() |
(米仓古道。唐福升 摄)
旺苍地处川陕交界的米仓山南麓,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作为入川进陕的要塞,历来是官商往来的重要城镇,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古时,旺苍境内的南北交通、运输通道,除了东河(原宋水、宋江,流入嘉陵江)、厚坝河(木门河、恩阳河,流入渠江)的水道外,就是米仓古道。
![]() |
(米仓古道。唐福升 摄)
“米仓古道是古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辞源》1979年版记载:米仓道,在今陕西南郑县南,位于川陕交界,东与大巴山相连。自南郑经此山为入蜀要道,路皆险峻,古称米仓道。
“上至秦陇,下达苍阆”,就是古人对米仓古道的又一真实写照。水路、陆路顺此道向南可直下苍溪、阆中、重庆;陆路向东可到南江、巴中,向西可到广元、剑阁、成都,区位优势突出。
![]() |
(与会教授专家走米仓古道。杨洪波 摄)
会前,与会教授(专家)走了旺苍境内的几段米仓古道,他们对旺苍县米仓古道线路有始有终、有线有点、清晰完整,相互关联却又独自承载不同功能竖起了大拇指,对徒步考察收集整理米仓古道历史文化信息数据有热情、有信心,纷纷表示将会再来米仓古道。
米仓古道有三个重要的标志和特点:一是旺苍米仓古道线路按照从北朝南走向,开始以陆路为主,随着陆路的不断繁荣,水路逐渐兴起。一条经宋江(今东河)、嘉陵江、长江到重庆;另一条经木门河、巴河、渠江进入长江到重庆,共同构成了水陆交融的米仓古道,辐射贯穿旺苍全境。二是米仓古道从北向南进入四川旺苍后,向东接巴中;向西过木门、农建(原官亭子)、旺苍东河、尖场子、白水、利州(广元)至成都;向南接苍溪、阆中、重庆。特别是中间一条东西向的古道是米仓古道汇入金牛道的重要间道,最基本、最重要的接点有木门、百丈关(今东河镇)、嘉川、白水等。三是旺苍米仓古道陆路主线、支线的起点都是陕西汉中,终点都是成都和重庆,由北向南、自陕入蜀构成古道线路网络,清晰完整,"古代用兵,自陕入蜀,多出此道"。
近年来,广元市通过多种方式对蜀道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及合理化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学术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前,正开展“名家走蜀道”活动,做好以蜀道文化为主题的研究阐释和社科普及,提升蜀道文化的影响力。通过开展蜀道文化研究交流会将教授(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考古调查、文献整理为基础,突出蜀道文化视野,深入挖掘蜀道文化价值,实现“古为今用”,助力广元打造大蜀道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