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新传媒报道组记者 吕志林 夏秋驰 陈荞 摄影报道
初冬时分,西路边茶非遗技艺的传承人蒋维明来到映秀镇黄家院村,了解茶村里茶农种植的茶叶情况。“老乡们在山上种的是荒荒茶,我每次来就确保两件事,一是茶树没有用化肥,二是没有用农药”。过去十年,蒋维明用汶川原生态的茶叶恢复了西路边茶制作;未来十年,蒋维明希望把西路边茶推向中国,走向世界。
多方助力 恢复西路边茶技艺
唐代以来,崇州、都江堰、汶川等地出产的茶叶沿着松潘、青海一线,一部分从青海往西北通过新疆传到中亚、西亚,另一部分从青海往西通过西藏传到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地,沿着这条路线传播的茶叶被称为西路边茶。21世纪初,延续了1000多年的西路边茶制作技艺一度失传。
2012年的春天,在蒙顶山小有名气的茶人蒋维明应汶川县政府的邀请,来到映秀镇,尝试恢复西路边茶制作技艺。到映秀镇之前,蒋维明心里有一些忐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恢复西路边茶技艺。到了映秀,当地灾后重建的干劲感染了蒋维明,他下定决心要恢复西路边茶技艺。“我也给自己的取了一个名字——茶祥子,借鉴了汶川人民的劳模精神,像骆驼祥子一样,好好拉车,好好炒茶”。
在恢复西路边茶技艺过程中,映秀、水磨、漩口等地的茶农清理一度荒废的茶山,为蒋维明提供新鲜的高山茶叶;蒙顶山的资深炒茶工人跟着蒋维明来到映秀炒茶,南路边茶的传承人赶到映秀给蒋维明分享传统制茶技艺;四川的文化研究学者给蒋维明提供了他们了解的西路边茶相关资料……
在众人帮助下,蒋维明恢复了非遗“西路边茶(藏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随后,蒋维明再接再厉恢复了非遗“羌族传统手工茶制作技艺”,推出红茶、白茶、绿茶、黄茶系列茶品。2021年,恢复了非遗“传统手工贡茶制作技艺”,推出古法黄茶产品。2022年,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授予蒋维明经营的茶祥子“丝路非遗保护传承示范基地”称号。
伴随着西路边茶技艺的恢复,蒋维明也带动了汶川县的茶叶种植。越来越多的映秀镇、水磨镇和漩口镇的村民开始恢复茶叶种植,给当地村民增加了收入。
中外融合 把川茶推广到世界
随着西路边茶的成功,蒋维明也蜚声海内外。2017年6月,“一带一路·海上丝路”盛世公主号邮轮首航,蒋维明受邀为船上嘉宾讲授中国茶相关知识,他的茶也成为该邮轮上唯一销售的中国产品。2018年10月,在摩洛哥首的“一带一路”中摩历史文化名城对话会上,蒋维明主持了中摩两国茶文化论坛。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的嘉宾也来到映秀镇,在茶祥子品味西路边茶。
在向国际友人传播中国茶文化的过程中,蒋维明发现当前对外推广茶文化还有不足之处,“我参加了很多海外茶文化推广, 要么租用外国的场地进行茶产品销售,要么在哪个地方进行一场茶艺表演,这样其实只是蜻蜓点水,外国人品尝了茶叶,看了表演就过去了,没有真正的接触到茶文化”。经过多年思考,蒋维明要让更多人接受中国茶,需要把双方的文化融合在一起。蒋维明开始探索用外国人熟悉的方式泡制中国茶,“比如我们用冷萃咖啡的方式制作冷翠茶,用二氧化碳打入金银花茶制造啤酒的口感,让外国人熟悉的方式来品尝中国茶,接受中国茶文化”。
在向外国推广茶文化上, 蒋维明还有更大的梦想。2023年年底,蒋维明在映秀镇打造的地球茶仓将正式投入运营。地球茶仓包括了汉、羌、藏三个民族的文化内涵,用现代与传统结合的方式呈现新的茶文化空间。以映秀的地球茶仓为样板,蒋维明计划在外国建设更多类似的茶空间来推广包括川茶在内的中国茶文化。蒋维明介绍,“我可以在埃及金字塔旁边建设一个茶空间,它的装修风格是与埃及本地文化类似的,但是它提供的茶和体现的文化内核却是中国的,让埃及当地人进入茶空间后不感到陌生,但也能体验到地道的中国茶和中国茶文化”。蒋维明相信,以中西融合的茶空间为载体,加上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一定能让西路边茶和中国茶文化在国外得到更好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