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王宋伟 李丹 吕志林 张瑷玥) 甘孜州雅江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康巴地区腹地,是出川入藏的咽喉要道,雅砻江穿城而过,雅砻古渡有“茶马古道第一渡”之称。
雅江县政协秘书长向七斤是一名茶马古道文化的资深爱好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雅砻古渡文化挖掘与保护。前不久,在向七斤的带领下,丝路茶香报道组从架在雅砻江上的入城大桥开始,实地探访了这座悬崖江城。
石碑石刻 岁月痕迹中见证茶马古道故事
探访雅砻古渡的第一站,报道组来到卧龙寺河西岸一名为“铁泉”的地方。向七斤向记者介绍:“如今看到的建筑是建在铁泉旧址旁,所以就把‘铁泉’作为它的名。”那些年,这一眼铁泉实实在在为途经川藏茶马古道的客商,提供歇脚饮水之处,久而久之便远近闻名。
民国年间人们还曾为铁泉建亭立碑,1956年修筑川藏公路时,铁泉亭在爆石时被震塌,只留下石碑伫立在铁泉旁,如今铁泉已被建在其上的高楼取代,幸运的是那块见证百年历史的铁泉石碑,被雅江县文物管理所保存起来。
铁泉旧址老照片
从铁泉旧址继续向雅砻古渡口所在的城厢村进发,拾级而上,绕过几间民房,隐在房后的摩崖石刻便映入眼帘,“鱼通锁钥”四个大字颇为显眼。向七斤介绍,据相关史书记载,“鱼通锁钥”意指当时的地方官明正土司所辖边地如钥扣锁,喻指雅砻古渡是军事上相当重要的地方。
这处摩崖石刻被当地村民称为“大字錾”,崖体字迹虽历经岁月磨砺,但依然清晰可辨,仿佛述说着岁月的故事。
“鱼通锁钥”摩崖石刻
勇敢拼搏的水手精神 一直激励后代
在城厢村中,记者看到街道依旧保留着旧时上、中、下街的基本格局,行走在三条狭窄的村巷中,会看到许多当年水手在此安居乐业的痕迹。“这原来是一栋三层的水手老屋,要是早几个月来还能看到完整的样子。”在一处斑驳的墙壁前,向七斤介绍,“以前从雅安草坝招雇20名水手在雅砻江边设渡口,后来慢慢建房定居,与当地居民通婚,逐渐形成了村落。”
56岁的扎西就是水手后代,“现在江上有桥,不再需要水手了,但父辈的精神一直鼓励着我们。”扎西说,作为水手后代,自己感觉非常自豪。从小就听父辈讲水手过渡口的故事,大家用生命在浪花里搏击,保护货物安全抵达对岸,这种为了给家人带来更好生活的勇敢拼搏,这种浪花中的大无畏水手精神,是后代宝贵的财富,一直激励着自己。
1957年,最后一批水手解散回家生产劳动。由此,雅砻古渡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水手的后代们也开始从事别的职业,扎西如今是河口镇的水利员,镇里安装自来水、用水安全等都是他的工作。时间飞逝,雅砻江边虽不再有水手,但扎西仍然守护着这一江碧水,造福两岸百姓,“水手”的故事在这里世代流传。
1957年水手合影老照片
雅砻古渡文化保护开启新篇
历史上的川藏茶马古道,往来客商工匠们与雅江当地藏族群众交融共生,在雅江县城上下约30平方公里范围内,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并保留沿用至今,那就是雅江倒话。其语言词汇主要来自陕甘及巴蜀汉语,在语法结构层面上又与藏语有着高度的同构关系。
向七斤介绍,他是讲着倒话长大的,他认为这是茶马古道上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藏汉民族团结交融的“活化石”。雅江籍学者阿措教授把“雅江倒话”作为课题纳入国际语言学范围进行研究,获得国际专家的肯定,足以证明它的价值所在。
现在的雅江县城中心位于雅砻江西岸,沿县城川藏街一路向上,路旁有一条名为“梯子巷”的小巷,巷内按照雅江上渡、中渡、下渡的格局进行打造。拾级而上,古渡口元素雕塑点缀其间,不时有过往游客驻足拍照。向七斤说:“梯子巷已成为雅江的网红打卡点之一,外地游客行走在这条小巷,能充分感受到‘雅砻古渡、悬崖江城’的文化氛围。”
梯子巷街景
在谈到古渡口文化传承与保护时,向七斤表示,作为政协委员他们一直在为此奔走,政协雅江县委员会文化界别的委员曾多次提出关于保护和挖掘雅江茶马古道文化的提案,他们呼吁在雅江城区或河口镇建一座“雅江文化展览馆”,将雅江段茶马古道沿途的地标建筑、古渡风貌、倒话风情、民风民俗等以多元化手段展出;开发“古渡新游”项目,复原古渡大船和水手雕塑等,让游客上船体验、拍照打卡,感悟“一江天险变通途”的伟大变化,进一步深挖打造“雅砻古渡”文化底蕴,力争让“过境游”变为“目的游”。
雅砻古渡旧址航拍
夜幕下的雅江,木雅广场上人头攒动,跳锅庄舞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雅砻江水不断向前奔流,静静诉说着雅砻古渡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