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党史•走两路】川藏公路国道317持续改扩建 便捷交通铺就百姓“小康路”
- http://www.newssc.org时间:2021-09-12 09:30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肖伟
交纳村
G317甘孜段
四川新闻网甘孜9月11日讯(记者 乔永祯 摄影报道)9月6日至10日,在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学党史 走两路”活动中,四川新闻网记者重走“两路”,聆听“两路”故事,采访交通巨变,铭记先烈功勋,实地感受“两路”新面貌。
60多年前,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和青海等省各族人民群众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了11万人的筑路大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奋勇拼搏,3000多名英烈捐躯高原,于1954年建成了总长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铸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蔡志英在自己经营的副食店
据了解,近年来川藏公路317国道经过了几次大的改扩建,路变得越来越好。而交通情况的改善,为附近居民的生活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今年52岁的蔡志英在甘孜县城经营着一家副食店,门面不过三十几平方米大,堆满了各类日用百货。
21岁时,蔡志英就开始做生意,至今已有20余年。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她租了个小摊卖百货,虽临近国道317线,但过往游客不多,买家多是县城里的熟客,平时进货到附近的大批发商那,春节等节假日货量大时,会到成都去进货。
那时从甘孜到成都,要翻好几座大山,路不好走,还容易堵车,一路走走停停,来回得半个月。有一次,她在二郎山被堵了整整一天,错过了吃饭的顿头,带的干粮也没了,又饿又困,不得不向流动摊贩买稀饭喝,“一碗2元,相当于一斤牛肉了。”时隔多年,蔡志英回想起仍心疼不已。
“以前土路,多远看到有灰尘扬起,就晓得是车来了。”蔡志英告诉记者。而近年来,国道317经过了几次大的改扩建,路变得越来越好。雅康高速建成后,10多分钟就穿过二郎山隧道,从成都到康定的距离大大缩短。
“现在到成都进货,单边只要一天半时间。”蔡志英告诉记者。眼看着路况不断改善,大批自驾的游客涌入甘孜县城,蔡志英盘下了如今的这个门面,收购野生菌、松茸、虫草等土特产卖,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两三千。靠着店里的收入,蔡志英供两个孩子读书、考上成都的大学。
而国道317改扩建后带来的影响,对于在公路附近村庄生活的百姓来说更为明显。
从甘孜州炉霍县出发,沿着317国道西行25公里,有着“最美藏家庭院”的交纳村出现在眼前。交纳村毗邻317国道,地处藏汉商贸通道,是茶马古道节点之一,也是红军长征所经之地,至今村里仍存有红军树、红军总医院遗址、朱德总司令居住点等红色景点。
交纳村村支书九呷
干净、明亮,这是交纳村给人的第一印象。而在村支书九呷眼里,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交通的变化。75岁的九呷当了50多年的村支书,是村里的“活化石”。在他很小的时候,村子与外面的连接只有一条茶马古道。因为年龄太小,他并不记得解放军在家门口修建川藏公路时的情形,但他听父辈讲起过,“要用炸药,很难修。”
如今的国道317线历经“三州通县油路”、“交通建设大会战”等多次“裁弯取直”“钻洞而过”的改扩建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更宽了,安全系数得到极大提高,交纳村与外界的时空距离也更短了。九呷告诉记者,不只是村里的路,这些年来,国道317也不断在变,从碎石子路到硬化路再到油路,从过马车、过军车到过大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