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翁种枇杷20年 “微果园”变“绿色银行”

2020-05-08 18:21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陈荞

四川新闻网泸州5月7日讯(周超文 刘梅 文/图)“真没有想到,我这房前屋后这10亩枇杷‘微果园’,虽然已经种了20年了,但靠着卖枇杷,年年都有几万元的收入,简直就是我的‘绿色银行’。”5月5日,在泸州市江阳区况场街道普潮村86岁的陶树成老人一边采摘枇杷,一边高兴地说。

陶树成老人在采摘枇杷

人们常说:年过花甲享清福,安安享享度晚年。然而,20年前,时年已迈入花甲之年的陶树成,虽然儿女满堂,不愁吃穿,却不愿轻松安享晚年。从2000年开始,他不顾家人的担忧与反对,执意将房前屋后的10亩多残次林开垦出来种植枇杷。“当时房前屋后的这片残次竹林,除了一年砍上几百斤用于编织背筐等农具外,全部当柴烧,没有换回一分钱。”陶树成说,2000年,面对房前屋后的10余亩残次竹林,尤其是看到别人规模种植水果,他心动了。

于是,2000年4月,陶树成就在镇农技站的帮助下,将房前屋后的竹林开垦出来后就全部种上了枇杷,建成了“微果园”开始了他的果树种植梦。

由于没有种植经验,陶树成除了到周边的纳溪区万亩枇杷基地学习种植技术外,有时资金短缺又短时间需请人帮忙管理时,他还借钱支付村民工资。枇杷种好后,他精心管理,用心善待每一棵树。为了改善土壤,增加肥力,增加产量,他经常起早贪黑,深翻松土,到附近的养殖场和村民家收购猪粪、鸡粪等。遇干旱天气,他就挑水浇树,一天至少挑100多担,肩膀都要挑肿。累了,陶树成在枇杷地边坐一会儿,渴了就进屋喝口开水......经过长达4年多的付出与努力,他的枇杷树开花结果,初见成效。2005年,陶树成的枇杷开始投产。虽然是初挂果,但由于管理精细,他的10亩枇杷园就给他带来了2万多元的收入。

这以后,为了让自己的枇杷“微果园”能年年获得丰厚的收益,在过去的10多年里,陶树成不顾自己年岁已高,坚持与时俱进,四处打探枇杷新品种,引来新品种进行换接。现在,陶树成老人的枇杷“微果园”已经有早、中、晚熟6个品种,且采摘期由开始时的半个月,延长到了近两个月,枇杷品质越来越好,卖价已越来越高,其中晚熟的白肉更是卖到了60元/斤,且全部是老顾客订购。这两年,靠着10亩地的“微果园”卖枇杷,每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

近些年,村民看到陶树成老人种枇杷致富了,纷纷前来向他请教学习,陶树成把这些年掌握的知识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亲。乡亲们也陆续在自家房前屋后甚至田块里种起枇杷来了,目前陶树成周边乡邻的枇杷种植面积超过了500亩。尤其令陶树成暗自欢喜的是,枇杷的种植使村民打牌消遣的时间少了,学种枇杷技术的时间多了;比吃喝的人少了,讨论种植话题的多了。“更重要的是,种枇杷能强身健体,又能增加家庭收入,你看我86岁了,身体还硬朗,也能挑几十斤,我就是‘活广告’。”陶树成说这话时,脸上早已露出了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