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记者 余开洋 摄影报道) 每年春节,达州市达川区石桥镇的人们都要通过“耍火龙”的形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火龙的精美逼真体现了扎龙人的手艺,在石桥,说到制作“火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名字——潘广恒。潘广恒当属石桥火龙手艺“第一人”,从1980年算起,潘广恒编火龙已有40余年了。2021年9月,他被评为四川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月23日(农历正月十三),记者来往达川区石桥镇见到了潘广恒,聊起了他和“龙”的情缘。
![]() |
结缘
因“龙”收获爱情
今年67岁的潘广恒,出生在石桥镇复兴村。从小就对编背篼、箢篼等十分感兴趣,也很快就学会了划篾条。
“划篾条是门技术活,极有讲究。”潘广恒告诉记者,“划篾条”的意思就是将竹子剖削成一定规格的竹皮或者成条的薄竹片,用这些可以编制成背篼、竹篮,这也为他日后能制作好“火龙”打下了基础。
1977年,20岁的潘广恒进入石桥高中念书,结识了同班女同学易小华,易小华父亲易新贵是石桥火龙的正宗传人。每逢春节,潘广恒经常能看到易小华的哥哥和父亲挥舞篾条,编织火龙,让从小喜欢篾活的潘广恒饶有兴趣,经常到易小华家中“偷师学艺”,一来二往便和易小华产生了感情,后来结为夫妇。
“这一切都是缘分嘛。”虽然,已过去几十年,但一提起这一段往事,潘广恒多少还有些腼腆。结婚后,潘广恒开始正式跟着岳父学习起了“扎火龙”,成为了制作火龙的手艺传承人。
![]() |
坚持
守得住清贫 耐得住寂寞
古朴的制作工艺是石桥火龙文化符号的器物层面展现。“融竹编、纸扎、绘画与工艺美术于一体,扎火龙是一门技术活、精细活。”潘广恒告诉记者,石桥火龙龙体的制作材料都是取材于当地生长的竹子,将竹子做成竹篾,并精选材质较好的竹篾扎制成火龙的龙体,整个火龙共分为九节,质朴的古石桥百姓认为数字9即为龙,也代表了“九九归一”之含义,体现了石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个过程中,最考验技术的就是制作“龙头”。“龙头”要气宇轩昂,威风凛凛。首先要编织上颚、下颚,额部三大筋骨,然后安装提前编好的龙角、龙眼、龙耳、龙舌,接着编织龙齿、龙须、眼圈等细微部位。
用竹篾制成的九节龙体是整个火龙的骨架,在骨架上需裱上白纸,并涂上吉祥的色彩,绘制龙的鳞、角、爪,绘上龙首、龙尾,这样整条龙就制作而成。
潘广恒告诉记者,“烧火龙”是近年新说法,“耍火龙”才是人们代代流传、原汁原味的正宗说法。“耍火龙”贯穿了请龙、龙点睛、龙请水、烧火龙、送龙等民俗风情,人们走街串巷,舞动火龙,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从1980年算起,潘广恒编火龙已有40余年了。一路走来,他将前半生的经验精简成十个字,那便是“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潘广恒说,手工制作龙制品不仅是个磨人的活儿,而且没有什么市场,整个制作过程耗时又枯燥,让许多想要学艺的人望而却步。
![]() |
希望
传下去 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
“只要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没有变,对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没有变,手工扎龙就会一直舞下去……”为了不让这项传统手艺失传,潘广恒不得不拉上了女婿任明平,让自己的女婿当了自己的徒弟。
父命难违,虽然枯燥,但任明平如今已是岳父最好的帮手。
“石桥火龙这项传承了千年的民俗文化,一定要继续传承下去,不能丢!要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只要他们愿意学,我就愿意教。”潘广恒说。
为了宣传红色古镇,弘扬火龙文化,每到春节,潘广恒一家都会忙活起来。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石桥镇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镇、省级首批特色小镇。当地政府也在积极传承好烧火龙这一民俗活动,并希望通过这一载体让更多人了解石桥,建设石桥。
如今,“石桥烧火龙节”已经成为石桥古镇魅力四射的一张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