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10月16日讯(四川新传媒集团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特别报道组记者 徐昭磊 陈淋 张颖 )“持续在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下功夫、出实招,四川林草发展成效显著,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10月16日上午,“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四川主题采访情况介绍会在成都举行,会上省林草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景弘介绍了四川林业和草原高质量发展情况。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建立
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林地面积3.81亿亩,居全国第一位,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资源分布超过全省幅员面积70%,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目前,全省已建成自然保护区165处,涵盖了3个类别8个类型,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范围涵盖了全省重要的野生动植物生境和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的代表,为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全面推进
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三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高低悬殊大,地貌类型和土壤类型丰富,加之横断山区和华西雨屏独特气候,囊括了除海洋生态系统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其中,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四大生态系统是各类生物重要的栖息地。四川将保持生态系统多样性作为筑牢长江黄河上游屏障的重要内容,切实增强生态系统功能。先后大规模实施长江防护林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大规模绿化全川等系列生态工程,全省林木覆盖率达51.84%,森林覆盖率达35.72%,森林蓄积量达18.95亿立方米,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稳步增强。
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有效提升
四川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是具有全球保护价值的高原物种起源和进化中心,也是全国特有物种最多的省份,是孑遗种和濒危种最为丰富的地区,现有野生脊椎动物140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居全国第二位;有高等植物14470种,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四川始终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抓手,围绕大熊猫、川金丝猴、四川山鹧鸪和光叶蕨、疏花水柏枝、峨眉拟单性木兰等极小种群,完善就地保护措施,实施抢救性保护和野外救护,加强栖息地监测巡护。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疏花水柏枝、丰都车前、光叶蕨等曾被国际国内认为绝灭或行将绝灭的物种在四川重新发现,野生种群及生境得到有效保护,全球关注。目前,分布在我省的国、省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基本得到有效保护,大量珍稀动植物相继回归,美丽四川本底更加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