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泸州12月15日讯(记者 李举涛 杨颜铭 徐昭磊 陈晋渝 摄影报道)一处并不抢眼的办公场所,一群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等知名学府的博士聚拢一起,潜心钻研。他们平均年龄仅35岁,来自五湖四海,却“清一色”选择在同一个地方成就梦想。
近日,记者走访酒城泸州,不禁为此感到好奇:是什么留住了如此年轻的“博士团”?
![]() |
市委人才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杨林兴为“酒城英才·特别荣誉奖”张春祥颁发证书
安居乐业
“博士团”集体选择“落户”泸州
在泸州市龙马潭区中国酒城国际人才港,川南医学转化研究院看似并不显眼,却早已名声在外,这里吸纳了众多高层次科研人才。
川南医学转化研究院成立于2019年,由西南医科大学、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管委会等联合创办,是一所专门从事细胞治疗与细胞药物的研究与转化工作的非营利性机构,致力打造川南地区完善的、国际领先的医学转化平台。
![]() |
市委书记杨林兴看望慰问人才
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的杜富宽,是早期加入该研究院的核心成员之一。彼时,研究院已吸纳多名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看到发展前景的他,毅然从工作了6年的江苏无锡来到四川泸州,开启了新的科研篇章。
如今两年多过去了,研究院迅速发展,这位才华横溢的内蒙古青年也在此扎根,过上了“泸州女婿”的幸福生活。“我们的核心成员从起初的6人增加到10人,不只是我,大家都把家安在了这里。”提及团队现状,杜富宽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面对激烈的“人才抢夺战”,团队人才不减反增,还纷纷选择“落户”。这在杜富宽看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党委政府、高校对平台建设的重视,以及泸州高品质的城市建设、生态环境等,“也就是大家所期盼的安居乐业。”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近年来,龙马潭区抢抓创建“省级人才工作先行区”重要机遇,以建设中国酒城国际人才港综合服务体为载体,创新探索全方位集聚、全链条融合、全要素保障、全周期服务“四位一体”模式,推动人才服务从分散到集聚、零散到系统、单一到多元转变。
“通过打造高度集成的人才服务综合体,人才吸引力和凝聚力显著提升,近两年已为龙马潭区集聚各类人才2.5万人。”龙马潭区党员干部信息中心主任、区委组织部人才股负责人李甜表示,在人才的强力驱动下,龙马潭区已连续三年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
![]() |
第22批中央赴川博士服务团泸州行
人才驱动
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赋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泸州着力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2021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研究人员达10230人,同比增长13.6%。
科技人才驱动下,泸州成功打造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特色)基地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国家级众创空间6个。截至目前,全市国、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达143个,其中国家级31个,为全市科技人才发展提供了有力平台支撑。
![]() |
泸州市与天府峨眉计划专家联谊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成绩有目共睹:“十三五”以来,泸州共获得国家、省级科技奖励54项,累计实施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846项,在智能化酿造、装备制造、现代医药、能源化工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技术成果……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泸州还深入实施人才强农战略,激发农业农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通过培育高素质农民、农业经营带头人、基层技术推广人才,搭建院地合作科技推广平台、农民工返乡创业平台、干部基层干事平台等举措,泸州市农业农村局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持续做好乡村人才振兴“大文章”。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泸州全市农村实用人才达18.3万人。
![]()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
“三点”发力
“剑指”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
不止于此,当前,泸州正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扎实推进“酒城人才聚集行动”,全面深化产才融合,为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坚强人才保证。
具体行动上,泸州“三点”发力。
产才融合力提升方面,大力引进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领军人才、优秀实用人才等三支队伍。培育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2家,建立驻外人才服务中心和工作站13个,引进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000余名;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签约8家研究院和投资机构,签约成果转化项目7个。成立全省首个技师学院集团,打造一支30万人规模的工匠人才队伍。
![]()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揭牌仪式
人才创造力释放方面,构建多元化的市场化人才引育机制、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机制、激励创新创造市场化机制。成功引进人力资源服务龙头企业37家,培育国家级、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39个,孵化企业1022家。2021年,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居全省第3位,区域创新能力居全省第4位,被列为四川省首批支持建设的省级创新型城市。
人才聚集力提升方面,强化政策驱动,优化人才服务。出台“酒城人才集聚行动三十条”,制发系列配套文件政策近20个;在全省首创县级领导干部全覆盖联系专家制度,在重点单位全覆盖设立人才服务专员。人才聚集力持续提升,全市人才总量达75万余名,其中,院士22名,国家级、省级计划专家40名,博士和正高级人才1360名。
有态度、有温度、有高度……酒城泸州,正不断释放集聚人才的“强磁场”,吸引越来越多有志之士安居乐业、逐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