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江,隶属四川省德阳市,位于成都平原北部边缘,全区属浅丘地貌,幅员面积448平方公里,辖7镇,62个行政村31个社区,户籍人口24.2万人。罗江是“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县”“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全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培训基地”“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
202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04亿元、同比增长8.3%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3亿元、同比增长32.1%,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740元、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92元、增长10.3%。
区位突出、交通便利。罗江地处成德绵1小时经济圈核心地带,南距德阳市区24千米、成都市区72千米,北至绵阳市区27千米。国道108线、京昆高速公路、成绵高速复线、宝成铁路、成绵乐城际铁路等交通要道贯穿全境,德罗干道及多条连接线等重大交通工程贯穿罗江,规划建设的天府大道北延线、成德大道北延线将连接罗江,成德绵交通路网关键枢纽作用日益明显,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
历史悠久、底蕴浓厚。罗江建县1700年,唐朝时置县,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县建制,201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罗江自古即是“蜀都门户”,这里有白马雄关、庞统祠、八卦谷、落凤坡、金牛古驿道、点将台等众多三国文化遗迹;这里有底蕴浓厚的调元文化,是“川菜川剧之父”李调元的故乡,“一门四进士,叔侄三翰林”至今传为佳话;这里有蓬勃的诗歌文化,持续举办的“罗江诗歌节”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文人墨客;这里有深厚的佛教文化,境内千年古刹万佛寺、唐代石刻千佛崖、宝峰寺、观音岩等佛教胜地建筑宏伟,宝峰寺更因杨贵妃传说而声名远播。“天府封面、蜀道门厅”新形象日益突出。
山清水秀、资源丰富。罗江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型,具有天然绿色的生态禀赋、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山川秀美、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达40%,年平均气温16.5℃,年均降水量813毫米,年均日照时数1260小时。浅层天然气蕴藏丰富,天然气储量逾10亿立方米,年采输量5000余万立方。页岩、泥炭、膨润土、建筑用砂、石料、黏土、石材、砂砾等则分布较广。垒水河、秀水河、凯江以及都江堰水系灌溉渠(人民渠)流经罗江区境内,日供水能力10万吨,是全国重要的电力走廊,输变电能力居四川省首位。
工业势头强劲、前景广阔。罗江经开区发展规模从小到大、产业聚集由少到多,截止2021年,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入园工业及相关企业45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18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共计实现产值483亿元,实现税收4.37亿元。罗江因地制宜,坚持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定位,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特种材料等先进材料产业,世界首套万吨级连续玄武岩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成功点火并正式投产,成功创建“中国连续玄武岩纤维生产基地”。目前,虹基光玻3D车载盖板玻璃,川纤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园纤维制品,汉江50万吨PET高分子新材料等15个项目即将投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竞争能级加快提升。
农业特色鲜明、物产丰饶。罗江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以种植、养殖业为主,形成了以优质粮油、晚熟柑橘、青花椒等三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截至2021年,罗江现代农业园区达到29个,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27.95万亩,产量13.65万吨以上。生猪年出栏达38万头,小家禽出栏605万只,水产品产量1.3万吨。境域农产品丰富,是中国金花梨之乡、贵妃枣原产地、国家级杂交水稻种植生产基地,天府花生源于罗江,罗江豆鸡、青椒驰名省内外。“贵妃枣”“罗江花生”“罗江鳜鱼”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文旅发展繁荣、乡村美丽。罗江拥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个、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个、AAA级景区1个、乡村田园景点26个、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1个、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全国旅游景观名镇1个、精品村寨3个、四川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1个、旅行社分社及服务网点8家,准四星级酒店1个,乡村度假酒店1家,星级农家乐9家(其中四星级4家)。白马关景区获得“国家体育景区”称号、白马关景区荣获2020年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鄢家镇荣获全省乡村旅游金熊猫奖。建成乐途户外、东篱南山等一批运动休闲项目,培育了全地形车、山地自行车、低空旅游等运动休闲新业态,是名副其实的天然“大氧吧”,是休闲玩乐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