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李永琴)金秋十月,是丰收的季节,更是满载期望的季节。
在有着“中国白乌鱼之乡”和“中国天冬之乡”之称的四川内江,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景象。人们畅谈新生活,激情满怀向未来。
在内江市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村民们忙着捕捞白乌鱼苗供应养殖户,10000斤白乌鱼苗出水“赴新家”;在内江市东兴区郭北镇青台村,村民们忙着做好土地管理,4000余亩天冬长势喜人……盛会期间,一个个繁忙的劳动场面,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
朝阳镇黄桷桥村:
10000斤白乌鱼苗出水“赴新家”
“今天捕捞了近10000斤白乌鱼苗,明天就要出货!”“接下来就要清塘、消毒,开始新一轮的白乌鱼养殖。”10月18日,在位于内江市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的瑞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白乌鱼养殖基地里,合作社负责人丁胜利和成员们正在忙着捕捞白乌鱼苗供应养殖户,捕捞现场人欢鱼跃,一片丰收忙碌的喜人景象。
![]() |
▲内江市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白乌鱼养殖基地(图据受访者)
另一边,合作社的“鱼菜共生”大棚内一片生机盎然,池边种植槽里的各类绿植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忙着管护栽种的蔬菜。
今年35岁的丁胜利是黄桷桥村的村支书,同时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近几年,丁胜利通过发展白乌鱼养殖,带动当地村民增收,使白乌鱼养殖成了村里乃至全镇的特色养殖业,丁胜利也成了村里的白乌鱼养殖技术专家。
2016年,丁胜利成立瑞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2021年,合作社通过“鱼菜共生”模式,实现种植养殖生态循环。如今,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的鱼塘已经从2亩扩大到70余亩,成品鱼产量达到了10万斤,销售额达到200余万元。
近年来,黄桷桥村通过大力发展白乌鱼养殖,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就业创业,村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活的信心更足了。今年初,黄桷桥村两委依托白乌鱼产业,结合交通区位优势,以“专合社+村集体”模式,通过土地入股项目,引进优质业主,打造了“食有田”农文旅融合综合体,在深耕白乌鱼产业的同时,使村集体经济得到不断发展壮大。
“以前没有人来我们村旅游,现在不一样了,村里的产业搞得好,黄桷桥村也成为旅游景区了。”谈及这十年黄桷桥村的变化,丁胜利感触很深。“接下来,我们将对白乌鱼进行深加工,把我们黄桷桥村的白乌鱼品牌做大做强。”丁胜利说。
郭北镇青台村:
4000余亩天冬长势喜人
10月21日,在“中国天冬之乡”种植核心示范区——内江市东兴区郭北镇青台村的天冬产业园区内,青台村党委书记汪东海和村民们正忙着除草、浇水。一排排天冬生机盎然,排列整齐,看着长势良好的天冬,汪东海很是欣喜。
![]() |
▲内江市东兴区天冬产业园(图据内江市东兴区委宣传部)
近年来,青台村创新“4222”收益分成模式,吸引了1000余人返乡就业,累计栽种天冬4000余亩。
陈军是土生土长的青台村人,2年前,得知村里的天冬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前景广阔,陈军便回到村里,成为一名天冬产业专员,同时也见证了这十年青台村的变化,“通村通组路全变成了水泥路,以前的撂荒地种上了粮食和经济作物,更重要的是荷包更鼓了!”陈军说。
离园区不远的天冬产业园初加工基地里,同样是繁忙景象。占地3000平方米的天冬产业园初加工基地主体已完工,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收尾作业,清洗、脱皮、烘干、切片等6条智能化生产线将在今年底投产,投产后将大大节省人工和时间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