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鸿雁桥维修,河中打捞出“猴头”

2022-10-10 14:52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陈荞

四川新闻网消息 从泸县嘉明镇鸿雁桥维修现场传出信息,从河中捞出了人们熟知的龙头、龙尾、鸭(雁)头、鸭(雁)尾,特别令人惊喜的是捞出了一个猴头状的石雕。

“这个石雕从外形来看,确实很象猴头。但它从哪里来?安放在桥上哪里?没有找到地方。”鸿雁桥维修技术现场管理人员李安文介绍说,他参加龙桥抢救性维修这么久,还第一次发现这种令人费解的情况。李安文作为现场技术管理人员,已经主持维修了太伏镇玉带桥、云锦镇双龙桥、玄滩镇新桥,还是第一次出现新的物件。从目前掌握的情况,鸿雁桥有两只龙一只雁(鸭),现在多出现一个石雕。

鸿雁桥,当地居民习惯叫洪滩桥,将雁头雁尾叫着鸭头鸭尾。关于洪滩的来历,泸县龙桥发现保护公益人张云飞介绍,他在早期的拍摄走访中,当地人有两说法。一种是明朝张献忠剿川时,曾在此大开杀戒,血流成河,染红了河滩,所以,大家叫洪滩。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取石修建石桥时,打着了一只金石鸭儿,鸭儿流血将石滩染红。鸭和雁由于谐音相近,所以红鸭被传为鸿雁。张云飞说,他比较喜欢鸿雁桥这一说法,不是鸭子而是鸿雁。

鸿雁桥历经风雨沧桑,多次遭受洪水损毁,多次维修。为了便于行船,也曾扣除桥墩,修建成石板平桥加拱的形式。在破四旧中,龙雕遭受人为破坏。龙雕沉入河水中。

“打捞出来的猴子形石雕就是在两个龙头之间的河水中。”李安文说。从目前的桥墩来看,他还没有找到安放之处。但如果不是桥上的装饰物,如此巨大的雕刻,它又来自己哪里呢?

鸿雁桥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泸县龙桥群46座龙桥之一。《泸县龙桥》一书这样介绍鸿雁桥:在泸县嘉明镇罗桥村10组老房子屋基附近的九曲河上,有一座龙桥,名叫鸿雁桥,又叫洪滩桥。它建于明代,为石质平板梁桥,呈东南—西北。桥长43.73米、宽1.37米、桥板厚0.47米。原为16墩17孔,现为15墩16孔。西北向东南第四、十一个桥墩上各有圆雕龙1条,第七个桥墩现存有圆雕雁尾1个,雁头已损毁。桥墩东北端顶部为龙头,西南端顶部为龙尾、雁尾。龙头上昂,张口含珠,凸额凸目;龙身呈“S”形,刻有云纹;龙尾呈缠绕状。桥上之龙,造型神奇威严,华美富丽,壮硕美观,刀法灵活多变,细节精美绝伦,龙的神性被彰显无遗。雁尾上翘呈“V”形。其雕刻手法细腻,造型生动,甚有气势。2005年10月,泸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3月,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上之龙,造型神奇威严,华美富丽,壮硕美观,刀法灵活多变,细节精美绝伦,龙的神性被彰显无遗。”这一表述,在打捞出来的龙雕,足以充分的体现,找到了物证。

“我认为是龙头,虽然它外形上很象猴子。大家想一下,我们这些地方就没有猴子的崇拜习俗。为什么雕刻一只猴子,缺乏依据。”泸县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郭品武介绍。

泸县是中国龙文化之乡、中国龙桥之乡,现存有龙雕的石桥200余座,鸿雁桥、风水桥等46座组成的泸县龙桥群和龙脑桥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令人费解的是龙脑桥的布局不同于一般的龙桥,桥上除了四条龙之外,还有一狮一象二麒麟。除此以外,雕刻宝剑、如意、刀斧也有,有的形似猪、蟾蜍、乌棒鱼也有。但形似猴子还是第一次出现。那么,真正的答案是什么,留给专家们去解释或答疑。(供稿:泸县融媒体中心 曾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