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西昌】筑产业 留人才 西昌葡萄现代农业园吸引了他们来这里“生根发芽”

2021-06-25 21:22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陈荞

四川新闻网消息(记者 余开洋) “真没想到,这么快就要转正了。”在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三百村,崔俊萍高兴地向记者展示了她的转正通知书。

今年21岁的崔俊萍,是一位“00”后。在西昌市葡萄现代农业园区实习了6个月后,决定留在家乡发展。2021年6月初,即将大学生毕业的她,拿到了实习单位转正通知书,正式加入到西昌返乡创业、就业大学生群体中。

崔俊萍是土生土长的西昌人,从最初希望留在大城市到最后决定留在家乡发展,她花了近一周时间。直到2020年底,崔俊萍得知西昌市葡萄现代农业园区内有一家农业科技公司正在招聘员工,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通过面试后,崔俊萍成为了西昌通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实习生,主要从事葡萄酒甜度、土壤PH值化验等工作,成为了公司最年轻的员工。

西昌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是我国品质最优、成熟最晚、面积最大的晚熟葡萄产区,被誉为“中国晚熟葡萄之乡”。

六月,走进西昌市葡萄现代农业园区,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葡萄林,虽然还未到成熟的季节,但一颗颗小葡萄青红相间,已经跃跃欲试,挂满了枝头,惹人喜爱。

近年来,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葡萄产业,西昌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了促进葡萄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2019年成功将西昌葡萄产业园区纳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项目。

2020年,西昌全市种植规模10万亩,涉及20个乡镇142个村1.67万农户,产量25万吨,产值30亿元,户平收入超10万元,葡萄产业已成为西昌市标志性农产品,农民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

由于种植出的葡萄“甜度足、色泽好”,深受市场青睐。产业园还将葡萄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进国际酿酒顾问团队,成功研发鲜食葡萄酿造果酒技术,增加鲜食葡萄的产业附加值,增强了葡萄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目前,一期葡萄酒生产线每年可消纳200吨鲜食葡萄,产酒100吨,实现产值2000万元、税收500余万元;所有生产线建成后,年消纳葡萄将达1万吨。  

同时,大力发展葡萄保鲜储藏、冷链物流产业链及都市观光休闲旅游,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2020年销售收入近亿元。

“我们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运行模式,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西昌通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邦凤介绍,为最大限度保障农户利益,公司与种植户签订收购协议,当葡萄价格较低时,公司会以保底价收购葡萄,用于酿造果酒,确保农户的收益不减。

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础。为走出一条能让乡村留住“形”、守住“魂”、吸引“人”的振兴之路,西昌紧紧抓住“产业振兴”关键,打牢“人才振兴”基础,铸牢“文化振兴”灵魂,优化“生态振兴”支撑,着力加强“组织振兴”保障,弹好西昌乡村振兴“五重奏”,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大的正能量。

“大山深处逐梦想,既然选择了返乡,就要坚持下去。”崔俊萍说,自己希望利用在大学学到的知识与乡亲们一起实现致富梦,因为她的根在这里。

除了让西昌本地人留在西昌,更多的外地人,也被西昌这座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所吸引,选择了来到西昌发展。

今年26岁的王平博,老家来自河南漯河。

王平博告诉记者,他第一次听说西昌这座城市是在高中时期,从书本上了解到了“西昌卫星城”。

后来他又从在西昌发展的堂哥口中,更详细了解了这里的风土人情,逐渐产生了兴趣。

2020年4月份,来到西昌探望堂哥一家后,王平博深深地被这座具有独特民族风情的城市所吸引,他决定留在西昌发展。

结束假期后,王平博辞去了原有的工作,来到西昌市葡萄现代农业园,开始了新的工作。

“我在湖南念的大学,学的工商管理。”王平博从专业入手,在葡萄产业园干起行政管理工作。

据悉,西昌市制定了一大批与“人才”相关的优惠政策。申报成功的人员,在相应管理期限内,可以按政策享受医疗、交通、子女入学、进入西昌市湿地公园景区、物质补贴等优惠政策。一方面能让人才得到国家对其工作精神上的认可和鼓励,另一方面,也能在政策范围内增加人才的物质待遇,让他们安心工作,为留住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如今,王平博已经在西昌落户。

“这里的气候太‘安逸’了,很适合康养。”王平博用自己不太标准的四川话告诉记者,年内他准备将父母一同接到西昌生活,因为他已经决定在这里“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