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爆米花、年糖、春酒三台 记忆中的家乡“年味”

2021-02-11 06:36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陈荞

四川新闻网消息(阳净 向涯蕾 胡玲 程嘉靖)“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街头巷尾年味浓郁,记忆中的年是有味道的,香甜的爆米花、酥脆的年糖、极富特色的春酒三台……这些不同的年味交织融汇,香甜了人们的舌尖味蕾,更成为了人们记忆中抹不去的年味印记。

新年开一朵“爆米花儿”

香、甜,这是刻在内心深处的儿时对爆米花的记忆。寻着香味,来到高县罗场镇的老街上,一位老人在这里搭起了一个小摊,为当地人做了几十年的爆米花。有的客人专门寻着记忆找到这里,还能惊喜地发现,这个小摊依旧还在!

刚刚走近摊前,一锅新鲜的爆米花正要“开锅”。

“嘣!”

毫不拖泥带水的一声巨响,一粒粒炸开了花的玉米粒喷溢而出,顷刻间升起一团浓浓的烟雾,香甜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儿时守在摊前等待爆米花“出锅”的景象仿佛就在昨天。

春节到来,小摊的生意更加繁忙,来往的客人络绎不绝,不到十分钟,一大口袋的爆米花就销售了近一半。老人说平时每天可以制作两三斤爆米花,春节期间则更多,一天要做十来斤。可以说这老手艺制作的爆米花完美地匹配了老中青小所有人的味蕾。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传统手艺制作的爆米花已经很少了,现在常见的都是小吃街、电影院里的全自动爆米花。偶尔碰见老大爷用传统手艺制作爆米花,还是忍不住驻足观看,然后买上一袋新鲜的爆米花,重温小时候的“甜味儿”!

抹不掉的年糖

香糖,中国人节日中必不可少的一味食物。记忆中的年味,莫过于儿时满街飘香的手工糖香味,芝麻的、花生的、麦芽糖......年糖做好了,年就到了。

制作花生糖,必须选用当年的新出的紫皮花生,先用小火慢慢将其炒出香味,食指轻轻一捻,将其紫衣褪下,一个个粒大饱满的白胖子便欢喜地躺在了簸箕里。

 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白砂糖随着锅铲在火上翩然起舞,再加入少许黄糖和一点点猪油,沁甜的香味便从浓郁的金黄色中飘出。关火,倒入炒制好的花生米,花生与糖浆在炙热的温度里相互拥抱融合。

趁热起锅,将其放到案板上压制成型,经过室温冷却便大功告成,随手切下一小块放入口中,焦香、酥脆在口中迸发,唇齿留香。

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面对琳琅满目的糖果点心,人们还是更愿意尝一尝这传统工艺制作出的年糖,去回味记忆中那一缕抹不去的香甜味道。

“春酒三台”留住乡愁

川南“请春酒”是巴蜀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县当地人追寻“年味儿”的重头戏,它不仅仅是食物的故事,也是人的故事,这故事里有家族亲情、有时代更迭、更有铭刻在心里最难忘的感情。

川南“请春酒”要吃上三台美食,即一餐饭接连吃三轮不同口味的菜品。

第一台:吃茶食。木制的茶盒里摆上软脆芝麻糖、香脆米花糖、香酥巴果子等各式甜而不腻的自制小茶点,再配上本地绿茶,亲戚朋友围坐一桌,喝茶品点聊家常。茶过两遍后,再上两盘热气腾腾的鸭儿粑,皮薄鲜香,油而不腻,回味无穷。

第二台:上“干盘子”。干盘子是由自家宰杀的年猪制成的香肠、猪肝、猪心、猪舌、腊肉等腊味食品,再配上自家酿制的米酒,边吃边喝边摆龙门阵,尽享欢聚时光。

第三台:吃正餐。春酒的正餐俗称“九大碗”,也就是九种菜,视每家的取材情况略有出入,不过食材丰富、味道鲜美的“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土火锅,永远都是重头戏,再配上蒸头碗、盐菜扣肉、粉蒸肉、时令小菜等,将蒸、烧、炒、熘、煸的中国菜品制作技术聚集在一起,摆满一桌,隆重但不奢华,丰盛但不浪费。

三台美食,不仅让人们的味蕾得到了满足,在觥筹交错间,亲情得以升华,最真实的人间烟火,总能唤起人们心中的故乡情怀。

年,又到了。穿越记忆里的旧时光,有些年味历久弥新,依旧能在某一刻牵动人们心里对家乡最深沉的眷念,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烙下难以忘却的记忆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