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李子柒”感染 遂宁90后姑娘回村种红薯

2021-01-30 16:22 来源:四川新闻网地方联播综合
编辑:陈荞

  3年前,年仅24岁的董钰铃“看到李子柒火了,发现农村其实挺美好的“,于是决定回到遂宁农村,种起了红苕。作为一名“90后”新农人,这3年是如何坚持下来的?能不能做一辈子?同为90后的年轻记者走近董钰铃,听听她的真实内心。

1.png

董钰铃

  记者:你的父辈种葡萄,你却改种红苕。年纪不大,却在白马镇却小有名气,当初入行新农人的初心是什么呢?

  董钰铃:2016年,我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工作了一段时间,一年后,我决定回到农村,做一名“新农人”。

  起因是觉得“父辈年纪大了,想回家帮帮他们”,不过我还是受“李子柒现象感染”,发现“农村其实也挺美好”。

  我家里父辈原本也在搞农业,承包土地种植葡萄。回到农村后,我想尝试走另一条路。因为“葡萄比较娇气,运输是个难题”,我要选一款具有遂宁特色、又好运输的农产品来发展。

  后来,我把目标锁定在红苕上。安居区是传统的红苕种植区域,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其中“524红苕”已有一定的品牌效应。而且,还在青峰村规划建起了红苕现代农业园区,

  有产业和政策优势,认识也跟得上:“红薯作为一种优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高、适应性广,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

  于是,我决定在青峰村开始种植以“524红苕”为代表的6种红薯品类。

  现场

  临近春节,董钰铃忙得团团转。

  每天忙着赶到村里的红苕产业园安排发货,还要找人协调注册红薯品牌商标“薯小鲜”,另外还在抓紧筹备在遂宁城区打造一家红薯直营店。

1611898383942685.jpg

董钰铃(左一)正在园区和工人一起打包红薯。

  记者:看得出来,你是一位“有想法有干劲”、又是“见过世面的年轻人”,创劲十足,在这3年,还顺利吗?

  董钰铃:种红薯的决定,得到了家人的支持,项目进展得很顺利。

  但在合作社启动之初,确实遇到了不少麻烦,首先面临的是村民们的质疑。刚开始,村民们并不支持,主要怕我们给不起租金和工钱。

  几年前,有业主在青峰村流转土地种植果树,项目没进行下去,土地成了撂荒地,租金和村民的工钱都拖欠着,村民们对合作社有戒心。

  为了消除村民们的防备心,在当地政府的陪同下,一家一户做工作,及时交付租金,按时发放工资,用实际行动逐步改变村民的看法。

  很快,项目顺利完成了土地流转,村民们从观望到主动申请到园区务工。大家都想争取这个工作。每个月有两千多元的收入。

  现场

  1月26日,遂宁市安居区白马镇青峰村,安居红苕现代农业园区内,十多名工人热火朝天分拣打包红薯,一旁的小货车已经码放了大半车厢等待发出。“大家注意码放整齐,每个纸箱都要再过一次秤。”董钰铃一边装箱红薯,一边嘱咐工人们。

  记者:红薯丰收了,你准备咋卖?

  董钰铃:去年11月,红薯迎来了大丰收,却一点都不敢放松:这批红薯可是我产业实践的“先头军”,它的出土、装箱和销售,直接关系未来对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采挖过程都是轻挖、轻收、轻运,然后根据红薯的大小、质量来调整价格、分类销售,其中品质最好的特级红薯,能够卖到10元/斤。

  红薯一部分用于淀粉加工,还供应城区单位和学校食堂等,其余大部分销往外地。同时,网店也人气颇高,订单源源不断。

  最近,为了打造红薯品牌,着手注册商标“薯小鲜”,有了这个品牌,我希望我们的红薯能被更多人知晓,也能把销路拓更宽。

  在遂宁市城区繁华的商业区,租下一个铺面,准备打造成遂宁红薯直营店。

  这两天还忙着试菜、制作菜单,我已经开发了一些红薯的新式吃法,把它们做成饮品和甜品,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

  如今,日常都被红薯给填满了,面临着一个个新困难,但现在有一丝自豪和成就感。

  今年还计划将白塔村、卧龙桥村作为核心基地,辐射周边1200亩左右规模,为当地百姓增加更多收入来源。

  记者手记:

  这样的年轻人,乡村真需要

  采访中,董钰铃手中的农活不停,手机铃声不断,开口闭口谈的都是“红苕”,这似乎和她年轻时尚的形象有点反差。

  但她身上散发的朝气、激情和魄力,又能让人真实感受到,这就是青年人应有的特质。

  董钰铃回村发展目前走得比较顺利,不可否认,这离不开她的家庭基础和支持,但起决定因素的,还是她对三农的认同。

  董钰铃大学毕业在城里有稳定的工作,她却选择了返乡创业,因为她相信“农村应该会有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这样的青年人才,正是农村所急需的。农村又如何留住年轻人?产业兴旺无疑是基础。董钰铃的回归,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与支持,有利的政策措施,也给年轻人回归乡村实现梦想提供了机会和舞台。(四川农村日报)

原标题:受“李子柒”感染 遂宁90后姑娘回村种红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