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记者 杨全春) “内是川江外是秦,一夫据险万夫驯,边关启闭增雄壮,锁住风光不露春”这就是秦川蜀道第一村青龙村柴门关。九寨沟县郭元乡青龙村村民朱晓军最近几天特别忙。“从今年4月开张起,几乎天天都有人来我家吃柴火鸡。”朱晓军说,这多亏了我们村打造出来的“柴门关”。
![]() |
在柴门关,朱晓军开了一家店叫“蜀营驿站”,装修风格为三国文化风格,除了餐厅外,还包含两个房间以及茶楼。朱晓军说,接待过最远的游客是浙江沿海一带的,他们都是来看我们村的柴门关。
柴门关位于九寨沟县与甘肃文县之间,因其险峻的地势,古时是名副其实的入川咽喉之一。关前峭壁至今还保留着“秦川锁钥”,以及清雍正皇帝题下的“秦蜀交界”的字样。如今,行走在柴门关,飘舞的蜀旗、古朴的栈道、热闹的驿站,处处透露着浓烈的三国边关文化味道。
![]() |
该村村民陈二奎夫妇看准了发展机遇,于2017年率先在柴门关附近开起了农家乐。“用的餐具都带秦蜀元素,服务员的衣服也模仿秦蜀时期的穿着打扮。”陈二奎说,游客来柴门关驿站可以摘枇杷、玩射箭、游草屋,一边吃着农家菜一边感受秦蜀文化。
![]() |
郭元乡副乡长刘启明说:“郭元乡围绕“一主两核三带”发展方向主动融入“两海一池一关”全域旅游格局,以创建柴门关3A级景区和建设秦川文化体验区为抓手,着力构建文旅融合发展产业格局。2014年以来,培育出枇杷、脆红李等百亩水果采摘园,实现“旅游+”的后备箱农业,群众农副产品大幅增收。青龙村全村共有村民82户305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村。青龙村群众除了土地流转收入,还有农产品销售、集体经济分红、务工收入等多种增收渠道,稳定、可靠,“边关”小寨柴门关的脱贫致富之路。由传统农业逐步向农旅、文旅融合转型,产业振兴初见成效。”
九寨沟县把握脱贫攻坚、灾后恢复重建叠加政策,成功打造甲勿海、嫩恩桑措(神仙池)、甘海子3个3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引进4只大熊猫落户九寨,打造永丰龙石滩、郭元柴门关、世外罗依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加快6大类种养基地和5个农旅融合示范园建设,多点多级全域旅游绿色发展新布局基本形成。全县通过旅游脱贫人数超过 5500人,占 97%,旅游空窗期解决贫困群众就业120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