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罗武林 黄敏 记者 陈荞 摄影报道) “我是军人出身,平时都是挺直腰板走路,腰杆挺直了,一碗水端平了,才能让办事群众信服。”这是岳池县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干部曹洋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 |
36岁的曹洋,有着与大部分人不一样的经历:2004年入伍,5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度过12年军营生涯后转业回地方,被分配至岳池团县委工作,2019年7月岳池县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成立,曹洋成为该局的一员,负责优待抚恤等工作。对于他来说,转变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为民服务、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初心。
全新的工作带来全新的挑战。面对相对陌生的领域、业务知识的匮乏,曹洋选择“恶补”——利用工作空隙和业余时间,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加强对“一党章两准则四条例”、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知识的学习,一边筑牢思想防线,一边汲取营养,提升业务能力。
退伍军人的身份,让曹洋对现在从事的工作有了更多的感知力,“优待抚恤对象,在保家卫国的岗位上流血流汗,奉献青春年华,能为他们服务,我义不容辞。”
“我一定脚踏实地干事,公平公正处事,干干净净办事。”甫一到县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曹洋就为自己立下规矩。
“军人的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工作性质决定了曹洋长期与优待抚恤对象打交道,解决他们的诉求。
“曹哥,我们好久不见,想约你喝茶,叙叙同学情谊。”去年8月10日,曹洋接到初中同学李某某的电话。
一阵寒暄之后,李某某说出了自己的目的:前段时间生病住院,有一部分自费药费用没有报销,想请曹洋想办法帮忙予以解决。
“按照《岳池县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规定,伤残七级自费部分只能报销20%,剩余部分只能由自己承担……”曹洋耐心地解释政策。
“国家的钱又不是你的,我是伤残军人,家庭困难,这点小忙你都不能帮?还算什么同学!”没等曹洋把话说完,李某某的情绪激动了起来。
其实,在内心深处,曹洋对自己同学的处境十分同情,服役期间因公致残七级,家庭情况不容乐观……
一边是情谊,一边是法理,如何抉择?对曹洋来说,这不是问题,因为他会毫不犹豫选择后者。
曹洋深知,这种“口子”坚决不能开。“你也当过兵,咱们军人最重要的素质就是正直、光明磊落。全县这么多退役军人,如果都是你这种想法,那还有什么公平可言?军队生涯磨炼了我们钢铁般的意志,我们就要直面生活,靠自己走出困境,你说是不?” “再说了,我们是同学,你也不忍心看我犯错误,对吧?”一席话,和风细雨化解了一场“风暴”,李某某慢慢低下头,放弃了当初的想法。
曹洋常说:“工作岗位虽然平凡,没有大的权力,权力再小也要经得起考验。”
今年7月15日,曹洋的手机响了,他微信收到一笔400元的转账红包。
发转账红包的是自己曾经一个部队的战友、老乡王某,红包附带留言:“很久没有见到叔叔阿姨了,这是我的一点敬意,请你转交给他们。”
“王某今年转业,会不会有什么目的?”
果然,不出曹洋所料,过了十几分钟,王某就开门见山的提出要求:“曹哥,听说你负责到市上领取档案这块工作,麻烦你想办法弄清我的分数和排名,今晚顺便‘小聚’一下。”
“档案中的个人立功受奖、量化评分关系到下一步的选岗,保密性极高,容不得半点差错。”曹洋暗自庆幸没有点开红包。
“档案只能在确认分数时可以查阅,我们到时会通知你,请你安心等候通知。”顶住战友的“轮番轰炸”,曹洋断然拒绝。
原则面前,不让步;诱惑面前,不伸手。曹洋用实际行动在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岗位上谱写出一曲曲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