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机遇一次远行
日本伊万里瓷走向世界
“伊万里瓷”指17-18世纪日本受中国景德镇陶瓷风格影响所生产的瓷器,因其从日本伊万里港装船外销而得名。
16世纪,日本著名政治家丰臣秀臣痴迷茶道,“高丽茶碗”不仅引发了日本国民的推崇,也引起了丰臣秀吉对其出产地朝鲜的极大关注。在庆长之役中,丰臣秀吉出兵朝鲜,俘获了一批精通各行各业的工匠,其中便有一位擅长烧瓷的工匠李参平。李参平遍访佐贺藩各地,1616年在有田地区发现了制作上等瓷器所需的原料——瓷土矿。从而,改写了日本陶瓷的历史。
明末清初,中国瓷器生产大幅减少。海禁令的颁布更是令瓷器外销停滞,荷兰东印度公司转而向日本寻求瓷器商品,抓住这一机遇的日本,正式拉开瓷器外销的时代大幕。
从取材于中国青花瓷的布局图案,到充满和风色彩的“柿右卫门”瓷器,再到融入日本和式审美和欧洲洛可可艺术风格的“金襕手”瓷器,日本伊万里瓷在用色、构图、题材等方面迎合着欧洲市场,同时并未放弃自身文化和民族特质,反而让伊万里瓷更显得个性鲜明,在清雅与热烈之间巧妙寻得平衡,风靡欧洲各国。
青花矾红彩描金徽章纹盘
青花矾红彩折扇花卉纹将军罐
在模仿中超越
中国伊万里瓷的“崛起之路”
康熙二十三年,国内局势安定下来,海禁政策解除。各国的商船重新汇集于港口,原本凋敝的窑炉复又燃起窑火,但海外市场发生的新变化却令景德镇的陶工们倍感惊讶。在景德镇瓷业中断的短短几十年中,隔海相望的日本凭借华美的五彩瓷器,已成为了欧洲市场最大的瓷器出口地。为了夺回市场,景德镇很快开始借鉴日本“古伊万里”风格,烧造“中国伊万里”瓷。
“中国伊万里”瓷不仅“仿”得惟妙惟肖,而且在装饰水平和瓷质上甚至还优于日本瓷器,并能以更便宜的价格参与市场竞争。同时,景德镇已更加娴熟地掌握了西洋绘画技巧,更具欧洲市场潜力的粉彩瓷闪亮登场。粉彩的烧造使得伊万里瓷随之在18世纪中期逐步减产乃至停烧,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嬗变沉浮后,最终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