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  >  最要闻
  • 非遗手作有价艺无价 标价300万竹编梅瓶舍不得卖
  • http://www.newssc.org时间:2017-06-14 09:06来源:华西都市报      编辑:王海静

标价300万的龙纹梅瓶。

  更有价

  20万的竹编

  非遗显露奢侈品感觉

  逛过本次非遗节的市民普遍感觉,逛出了奢侈品店的时尚感,逛着逛着就会为空瘪的钱包汗颜。比如,在省非遗中心的非遗精品展上,巴蜀顶级工匠大师所制的工艺品,从设计到布展都透着一股贵族范儿,价格当然也令人咋舌。

  起源于殷商时期的成都金银器制作工艺,变幻成龙舟、花瓶、熊猫等造型。传承人介绍,经几十道工序,他们让银花丝变成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大拇指大小的一枚镂空的葫芦,标价竟接近千元,而帆船模型那样的庞然大物,则惊得人不敢询价。

  作为刘氏竹编的代表,刘嘉峰的技艺已是登峰造极。他一幅耗时半年编织而成的《墨竹中堂》,挂在展厅不到两天,就被一位企业家看中,以20万的价格成交收藏。而刘嘉峰最为得意的作品,则是2008年开始设计、历时两年亲手编织的龙纹梅瓶,该瓶突破了传统的瓷胎竹编编织技法,标价为300万人民币。不过,即使有企业家愿意出资购买,他也舍不得成交。随着年岁渐长,他很难花费巨大的精力完成这样的鸿篇巨制。他有一个心愿,在成都办一个刘氏竹编博物馆,将此龙纹梅瓶作为镇馆之宝,以吸引更多市民了解传承了2300多年的竹编工艺。

  这次非遗节上的精品屡屡喊出高价的场景并不鲜见,也总有一些“壕”气十足的观众舍得花钱收藏。土耳其的一条18万元的手工地毯,俄罗斯一套价值2000元的套娃,都是在开幕当天就被抢购。正如刘江所言,“让市民跺跺脚、咬咬牙才能买到的手工艺品,才会更被人珍惜,更有人懂得作品背后的文化价值”。在他看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观众也舍得为传统文化和民族工艺买单。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