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爷拿着刚卖丹参的钱在地头接受媒体采访 四川新闻网巴中1月24日讯(巴中新闻网 李朝维)“看,刚出土的丹参有3斤多重。”这是巴州区白庙乡农民陈大爷向记者介绍他的致富梦。近年来,巴州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巴药产业,建立巴州区特色产业链。同时利用扶贫政策作为支撑,在多个贫困村建立巴药基地,让大批老百姓摆脱贫困面貌。 2016年来,巴州区通过全域谋划、分片定种、长短结合、市场主体、示范引领、规模集成的发展思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发展巴药。目前,巴州区已建成巴药种植面积50余万亩,预计2018年底,将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巴药生产、加工和流通体系。 村民拿着刚挖出来的丹参 产农结合 巴药助推贫困村致富增收 村民点赞产业带动就业 据了解,素有“巴药之乡”白庙乡位于巴州区东北部,辖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1.1万人,距离巴中城区42公里,东与通江县火炬镇接壤,西与梓桐庙乡的柳岗坪隔河相望,北接南江县仁和乡,南抵关渡和清江镇的中兴。幅员面积53.7平方米,林地5.8万亩,耕地5550亩,是典型的农业生态乡镇。 1月22日,阳光明媚,记者跟随多家省、市媒体同行参观“巴药之乡”白庙。通过2个多小时车程后,10余名记者抵达巴州区白庙乡矛垭村巴药种植基地。此时,该村贫困户陈大爷正在地头挖丹参,不远处还有不少居民也在种植丹参。 据陈大爷介绍,他家住的是土坯房,孩子常年外出务工,便在家带孙子,平时种些粮食,一年下来勉强够贴补家用。随着他年过六旬,劳动起来已不如从前。“近两年来,贫困村的产业逐渐兴起,我也开始跟着种植丹参。刚开始还有些顾虑,害怕挣不到钱,还折腾咋老百姓,经过其他村民多次尝试后,我才放下心种植。” “我种植了1.2亩丹参,还种了0.5亩白芍。现在种植有很多保障,村上的合作社提供种子和技术,而且还包回收。”陈大爷说,这是去年种植的丹参,今年这个时间段才来时间来挖出来,收拾好后便可以卖钱,合作社到农户家买2元多一斤。“一年算下来收入还可以,至少比种粮食划算,今年的收入比前几年要翻一倍。” 据巴州区白庙乡负责人介绍,陈大爷家对白庙来讲,只是白庙巴药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巴州区利用土地政策加上巴药产业扶贫,引进企业发展巴药,建立专业合作社辐射全区,创新管理机制壮大村民经济收入,村民家门口就业,有效减少了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数量。 该负责人对记者讲,2016年,白庙乡种植丹参2750亩,白芍1050亩,集中连片种植白芍1000亩。该乡2017年预计种植丹参、白芍等中药材4350亩。 白芍药材刚出土 |